初闻歇马台骀庙,近说看花狐突山。
爱客易倾冬酝美,著书难得昼帘闲。
加餐道远弥相忆,倦旅秋深尚未还。
风峪石经无恙否,何时徙置剔苔斑。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词的赏析。首先,要了解诗的内容和写作背景,在此基础上分析其表达效果及情感主旨。“爱客易倾冬酝美”一句,意思是说,容易喝上好酒是我喜欢客的原因。这句诗的意思是:喜欢客人,是因为容易喝到醇厚的好酒,而不是为了讨好他们。“著书难得昼帘闲”一句,意思是说,写东西很难找到悠闲的闲暇时光。这句诗的意思是:写东西很难找到悠闲的闲暇时光。“风峪石经无恙否?何时徙置剔苔斑。”这句诗的意思是:风峪的石经没有受到损害吗?什么时候能将它移放到寺内供人瞻仰呢?这两句是全诗的总结。诗人在这首诗中表达了自己对周参军的思念之情,以及他对寺庙生活的向往。

【答案】

译文:听说你曾在停骖台骀庙休息过,又听说你在看花狐突山游玩过。容易喝酒是我喜欢客的原因,写东西很难找到悠闲的闲暇时光。风峪的石经没有受到损害吗?什么时候能将它移放到寺内供人瞻仰呢?赏析:

《寄周参军》是一首五言律诗,作于唐文宗开成三年(838)。当时作者任左拾遗、史馆修撰等职。周参军即周朴,与郑畋为同年进士。周朴为人耿直刚烈,敢于直言劝谏。开成三年,郑畋因事被贬为连州刺史,周朴也随同被贬。开成四年(839)秋,郑畋入朝任职,第二年(840)三月,郑畋又因事罢职,出京任兴元军节度使。《寄周参军》即是郑畋被贬期间写给好友周朴的一封书信,表达了他对周朴的怀念之情。

首句“初闻歇马台骀庙”,交代了写信的背景。“台骀”指传说中的一个部族首领,这里借指周朴。“初闻”说明信的内容是在郑畋初离连州时写的,此时两人分别已久,所以用“初闻”二字来表示这种意外的消息给两人都带来了惊喜之情。次句“近说看花狐突山”,则点明了写信的原因。狐突山又名狐突山,位于今山西临猗县西北,相传是春秋时晋国大夫魏武子之妻悼公之母祁姜所居的地方,后以地名之。唐代诗人王维曾写诗赞颂:“狐突山中春欲半,黄鹂深树绿阴长。”可见狐突山景色秀丽,风景优美。

三、四两句写诗人对朋友的喜爱之情。“加餐”即吃饭的意思,常用作问候对方身体健康的敬语。“道远”指路远,此处有两层意思,一是路途遥远,二是时间长久。“相忆”即相互思念,此处指思念朋友。“倦旅”即疲于奔命,劳累不堪。“未还”即还未回去。这两句大意是说:你我虽然天各一方,但彼此之间仍如故交一般。由于路途遥远,时间长久,所以常常思念你;由于你我两地相距遥远,加之旅途劳顿,所以我还没有回来。

五、六句写诗人对朋友的思念之情。“风峪石经”即风峪寺,位于山西省芮城县南风峪村西,始建于北魏正光年间。寺内有大佛殿、藏经阁、钟楼、鼓楼、碑廊等建筑。其中藏经阁内的大佛殿内有一尊佛像,高约2米,是佛教文化中的重要文物之一。“无恙否?”意为风峪寺的石经有没有遭到毁坏?“徙置”即移置,安置的意思。“剔苔斑”即清除苔藓的痕迹。这两句大意是说:你是否还记得我们曾经在风峪寺相聚的日子?现在寺里有没有将石经移至寺内供人瞻仰的事情?

七、八两句写诗人对朋友的怀念之情。“风峪石经”指风峪寺中的石经,而“风峪”又是郑畋被贬之地,所以此处借指郑畋。“何时”即什么时候,何时能将石经移至寺内供人瞻仰呢?“徒”在这里有枉费之意,即白白浪费之意。这两句大意是说:你我都身受贬谪苦楚,现在能否将石经移至寺内供人瞻仰,让我们有机会一睹其风采呢?

九、十句写诗人对朋友的怀念之情。“风峪石经”指风峪寺中的石经,而“风峪”又是郑畋被贬之地,所以此处借指郑畋。这两句大意是说:风峪寺中的石经有没有遭到毁坏?什么时候能将它移放到寺内供人瞻仰呢?这两句也是诗人对朋友的深情呼唤。

诗人运用反问的修辞方式,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思念之情。“爱客”即喜欢客人,“著书”指写文章或著作,“难”是困难的意思。这两句大意是说:喜欢客人,是因为容易喝到醇厚的好酒,而不是为了讨好他们;写东西很难找到悠闲的闲暇时光。这两句既是诗人对朋友的真情表白,也是他对自己仕途坎坷的感叹之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