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子翻城事可哀,最怜故督是奴才。
已成负国谁辞咎,浪欲归朝竟致灾。
岂有遗民俱不考,妄将大节漫相推。
桂林残史犹堪证,曾受襄平封册来。
题故都督传示容生
戊子翻城事可哀,最怜故督是奴才。
已成负国谁辞咎,浪欲归朝竟致灾。
岂有遗民俱不考,妄将大节漫相推。
桂林残史犹堪证,曾受襄平封册来。
译文:
戊子年我翻越城墙,这件事让人感到可悲。最让我怜悯的是,那位故去的都督竟是个奴仆。他已经成了国家的罪人,谁又能替他承担责任?他曾经想要回到朝廷,却导致了更大的灾难。难道只有那些被遗忘的人们,没有被记载下来吗? 我们不应该忽视他的大节,将他的贡献轻易地抹去。桂林的历史仍然可以作为我们的见证。他曾受到襄平的封赏和册封。
赏析:
这首诗是清代诗人全祖望的作品,通过对戊子年翻墙事件的描写,表达了对故去都督的同情以及对国家忠诚者的惋惜之情。诗中通过“戊子翻城事可哀”开篇,直接点出了翻墙事件的背景和作者的情感态度。接着,“最怜故督是奴才”进一步描绘了都督的身份,以及作者对于其遭遇的同情。
“已成负国谁辞咎”和“浪欲归朝竟致灾”,则揭示了都督的行为带来的后果,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于责任与后果的思考。然而,“岂有遗民俱不考”一句透露出一种对历史记忆缺失的担忧,暗示了历史的遗忘和遗忘者的责任。最后,“桂林残史犹堪证”和“曾受襄平封册来”,则通过历史的角度,为这位都督的一生作了总结性的评价,强调了他的贡献和价值。整首诗不仅反映了一个历史事件,更深刻地触及了人性、责任与历史的记忆等多重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