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舍永佑旁,向曾名写心。
问心于何写,继述予日钦。
勤民视如伤,畏天凛难谌。
崇文虑文恬,诘武戒武淫。
祖功与宗德,如日月照临。
游巡贵有事,宁在盘山林。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及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类题目解答时一般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看手法,如修辞(比喻、拟人、借代、设问、反问等)、对比、衬托(正衬/反衬)、抑扬、用典等;二是看内容,如思想情感、意境特点等;三是看语言,如表现手法(平实质朴 vs 华丽辞藻、简洁明快 vs 含蓄隽永)风格特点(豪放 vs 婉约)。本首诗的标题是写心精舍,这是该诗的主旨,全篇围绕这一中心词展开,诗人通过写自己对“写心精舍”的理解与感悟,表达了他对“心”的认识以及他对于人生的态度。
- 结构层次:
①开头两句写“精舍”。
②第三四句写“向曾名‘写心’”。写自己对精舍的理解与感悟。
③第五六句写自己对“勤民”的看法。
④最后两句抒发感慨。
- 重点字词解释:
①“精舍”:指精修的场所。这里是指修身养性的场所,也是讲学的地方。
②“永佑旁”:保佑着旁边。
③“向曾名”:以前曾经有名字。
④“写心”:指写自己的内心。
⑤“继述予日钦”:继承我的一天天敬仰。
⑥“勤民视如伤”:对勤于政事的老百姓,就像对待伤者一样。
⑦“畏天凛难谌”:敬畏上天的威严,不敢轻慢自大。
⑧“崇文虑文恬”:崇尚文化要想到文化的恬淡。
⑨“诘武戒武淫”:责问武力而禁止武力的淫乱。
⑩“祖功与宗德”:效法先贤的功绩和德行。
⑪“日月照临”:像太阳月亮那样普照。
- 赏析:
《写心精舍》是一首七言律诗,以“写心精舍”为主题,诗人以精舍为背景,以写心得体悟人生,以得道者的心态观照人生,从而抒发了自己对于人生、对于社会的独到见解与认识。
第一联中,诗人开篇即点出精舍所在的位置,并由此引出自己的感悟:“永佑旁,向曾名写心。”精舍,作为修行者的居所,自然承载着其对于道德、对于人生、对于宇宙的认知与理解。在这里,诗人以“永佑旁”起兴,既是对精舍地理位置的描述,也是暗示精舍所蕴含的深厚意义——它不仅是修行者修身养性的场所,更是他们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场所。而“曾名写心”,则是诗人对于精舍名称的解读。在古人看来,“写心”,即写自己的内心,是对自我认知的一种追求。因此,“曾名写心”不仅揭示了精舍的名称,也揭示了精舍的宗旨——那就是通过对“心”的书写,来探索人生的真谛。
第二联中,诗人进一步阐述了自己对于“写心精舍”的理解。他认为,真正的学问并非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更在于将其付诸实践,体现在日常生活之中。因此,他在“问心于何写”一句中提出了疑问:我们究竟应该如何去写心呢?这里的“问心”,实际上是指对内心的反思与探寻。那么,我们又该如何去写心呢?对此,诗人给出了自己的答案:“继述予日钦”。这句诗的意思是,我们应该像对待自己的一日三餐一样,不断地去学习、去思考,去感悟,去践行。只有当我们真正去践行这些道理的时候,我们的内心才能真正得到提升和升华。
第三联中,诗人转向了对社会的思考。他认为,对于社会来说,“勤民视如伤”是一种责任与担当。这里的“勤民”,可以理解为对百姓的关爱和照顾。而“视如伤”,则意味着我们应该像对待受伤的人一样对待那些勤劳的百姓。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才能得到真正的发展与进步。同时,他也提醒人们要有敬畏之心,不能轻易地藐视或滥用权力。
第四联中,诗人再次回到了对精舍的理解与感悟上。他认为,崇尚文化要想到文化的恬淡。这里的“崇尚”可以理解为尊重与推崇,而“想到文化的恬淡”则意味着我们应该追求一种平和、宁静的生活状态。同时,他还强调了责问武力的重要性。他认为,只有敢于责问武力的存在,才能够更好地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诗人以“日月照临”收尾全诗。他认为,精舍就如同太阳月亮一般普照四方,为人们提供了光明与指引。因此,我们应该珍惜这样的精神家园,让它成为我们成长与进步的基石。
这首诗通过写心精舍这一主题,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对于社会的深刻思考与独特见解。他主张通过不断学习与实践来提升自己的内在修养,同时呼吁人们尊重文化、崇尚和平。这首诗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内涵赢得了广泛的赞誉,成为了古代诗词中的佳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