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阳就小凹,精舍得一区。
有如百泉上,康节之所居。
因以邵窝名,境似志则殊。
安乐一身彼,安乐万方予。
大小分既异,艰易宁同途。
佳名实未副,思艰惟曰吁。
【注释】
山阳:指山阳县,今属山东省。
邵窝:地名,在今河南省汝南县。
精舍:精舍,是佛教徒修行的场所,也用作学者讲学的处所或读书、作文的地方。
百泉上:泉水百条。
康节:康节,宋张载字。
志则殊:志向不同。
安乐:安闲快乐的意思。
艰易:艰难和容易。
吁(xū):叹息。
【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游历山阳邵窝时的感受和感慨。
首联写游历山阳邵窝的情景。“山阳”,指山阳县,今属山东省。“就小凹”,即来到小山坳里。“精舍得一区”,精舍是僧尼讲经说法之所,这里说,我来到一个小寺院。“精舍”一词,是佛教用语,这里指僧人讲学的地方。“精”字在这里有专意、专心之意;“舍”是僧尼的住所、居住之地。“一区”,犹言一处,一片。“精舍”二字既表明作者的来由,也是全诗抒情议论的总纲。诗人来到精舍,是为了游览,还是有所求教呢?从诗题看,应该是后者。“精舍”与“精庐”同义,都指僧尼讲经说法之所,这里泛指讲学之处。诗人游山阳邵窝,主要是为了访求名师,以求学问,所以“精舍”就成了他的行踪。“精舍”是佛教用语,但这里用来表达自己对求学的心情,是别具一格的。
颔联写诗人对邵窝美景的感受。“有如百泉上”,百泉上,指山上有众多的泉水流泻而下。“康节之所居”,这是引用北宋哲学家张载的典故。据史书记载:“张载字子厚,长安人,世称横渠先生,元祐中为礼部员外郎。”横渠是他的号。张载是宋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他曾隐居在洛阳,后到长安讲学。他讲学的地方就是现在陕西西安西北的大佛寺。大佛寺附近有一座山叫终南山,因张载曾隐居于此,后人称他为张终南山。苏轼《和陶潜读<桃花源记>》诗中有“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之句,可见终南山在当时是非常有名的。张载讲学之处就在终南山,因此后人称这个地方为“张氏故居”。诗人把这个地方称为“康节之所居”,是说这里像张载讲学的地方一样幽静、美好。“有如百泉上”一句,不仅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而且暗含了他对张载讲学环境的向往。
颈联写诗人对邵窝美景的欣赏。“因以邵窝名”,“因”是凭借,“以”是把……当作……的意思。“邵坞”,指邵窝这个地方。“境似志则殊”,“境”指景物环境,“志则殊”意为境界不同。这句的意思是:这里的景物环境很像张载讲学的地方那样幽静、美好,而自己却感到心境迥异。“安乐一身彼,安乐万方予”。“安乐”是快乐、安逸的意思。“身”“方”都是方位词,前者指自身,后者指天下广大地区。“彼”,代指别人。“予”,指自己。“一人”,指自己一个人;“一方”,指广大地区。这两句是说:自己一个人感到安乐;而广大地区的人却没有感到安乐。
尾联写诗人对名利的看法。“大小分既异”,“大小”指地位的高低、贫富的不同;“分”指区分。“分既异”意思是地位高的人与地位低的人之间的区别很大。“艰易宁同途”,“艰易”指困难与容易;“宁同途”,意思是说困难与容易的道路可以走在一起。这两句是说:地位高低不同,困难与容易的道路是可以走在一起的;大人物和小人物之间也可以互相理解和帮助的。但是,由于人们的境遇不同,所以对名利的认识和态度也就有所不同。
这首七绝虽然只有短短四句,但是内容很丰富。它既有对山水美景的赞美,又有对人生境遇的思索;既有对古人讲学环境的向往,又有对现实社会的关注;既有对个人得失的认识,又有对社会现实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