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馆儒祠畔,春风特地临。
无邪蔽三百,有传至而今。
已喜书筵洁,那更石径深。
卷阿稍伴奂,可惬昔贤心。
【注释】
毛公祠:在今陕西西安市南,为纪念汉初名相萧何所建。行馆:指萧何的官署。儒祠:以儒者为祀的神庙。无邪:指《诗经》中“思无邪”一篇。有传:指《尚书·大禹谟》篇。书筵:指读书处,亦指书房。卷阿:《诗经·卷阿》篇首章:“卷阿,浩浩江水。”此指《诗经》。奂:美盛。可惬:可以称心。昔贤:古代贤人。
【赏析】
这首诗写于作者任奉议郎、知阁门事时。诗人在行馆作诗,怀念毛公祠和行馆,并感叹其已废而无人问津,表达了自己对历史遗迹的感慨。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风气的衰颓。全诗用典贴切,语言流畅,意境优美,是一首优秀的咏史抒怀诗。
首句“行馆儒祠畔”,点明题旨。行馆,指萧何的官署;儒祠,指以儒者为祀的庙。诗人由行馆想到儒祠,进而联想到历史往事,从而引出后文。
第二句“春风特地临”,承上启下。“特地”,特别地、特地地。这句的意思是说,春天来到的时候,总是特别地降临到这个地方(萧何的官署)来。这不仅仅是一个季节的变换,而是对历史的回顾。
第三、四句“无邪蔽三百,有传至而今”,抒发了对历史遗迹的感慨。“无邪”指《诗经》中的《无邪》篇;“蔽”,遮蔽;“三百”,指《诗经》中的三百余篇。《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其中有许多篇章都是歌颂古代圣贤的,如《关雎》、《桑扈》等篇都是描写古代贤人的。《诗经》中的很多篇章都在歌颂古代圣贤,因此这里指的是《诗经》。“有传至而今”,即《诗经》至今还被传颂。这两句的意思是,《诗经》中的许多篇章都被遮蔽了三百年,但是如今它们却传颂至今。诗人在这里感叹历史遗迹的衰败与消逝。
第五、六句“已喜书筵洁,那更石径深”。前一句“书筵洁”指的是读书处(书房)很洁净,“石径深”则是指书房前的石级很深。这里用典,指《汉书·艺文志》记载的“天下书籍放散家、列仙传”两书,前者指古代书籍,后者指道教书籍。“书筵”,即书桌,泛指书房。“洁”,清洁。“那更”,哪能,哪再。诗人看到书房很洁净之后,又看到了石级很深,心中更加欣慰。然而,他并没有因此而满足,反而更加珍惜这个难得的读书场所。这里的“那更”二字,既表现了诗人的豁达胸襟,也体现了他对历史遗迹的珍视之情。
最后一句“卷阿稍伴奂,可惬昔贤心”,意思是说,虽然《卷阿》这首诗已经很美好了,但是仍然不能与古代圣贤相比。“卷阿”指《卷阿》诗篇中的《卷阿》《卷阿》是一首赞美春天的诗篇,其中有很多优美的诗句,如“卷阿曲水,乃心乃念。”“卷阿”在这里指的是《卷阿》这一主题,而不是指具体的一首诗。“奂”指壮丽。这句的意思就是说,虽然《卷阿》已经很美好了,但是仍然不能与古代圣贤相比。这里的“可惬”二字,既表现了诗人对古人的敬仰之情,也体现了他对历史遗迹的珍视之情。
整首诗通过对行馆、儒祠、《卷阿》等的历史遗迹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历史遗迹的感慨与珍视之情,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风气的衰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