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月我所名,曾未见月栖。
是谓想当然,月崖两不知。
因悟一切称,无非揣度私。
谁能忘象诠,可与言天倪。
诗句解释:
- 栖月崖:指的是一处可以栖息月亮的悬崖。
- 栖月我所名:这里的“我所名”可能是指某种名字或者称谓,与“栖月”结合,表达出一种对月亮的称呼或敬意。
- 曾未见月栖:意为之前并未见过月亮在悬崖上栖息的情景。
- 是谓想当然:这一句表达了诗人对于某些事情的看法,即认为人们常常是根据自己的想法去推断事情的,而不是实际发生的情况。
- 月崖两不知:意指关于月亮在悬崖上栖息的事实,我未曾知晓,或者说对于这种自然现象,我并不了解。
- 因悟一切称:这里的“一切称”可能是指所有的称呼、称谓或者是所有的判断、评价。
- 无非揣度私:意指这些所有的称述和评价都是出于个人的主观臆断或私心。
- 谁能忘象诠:这里的“象诠”可能是指形象的诠释或是比喻的解释。
- 可与言天倪:这里的“天倪”可能是一个哲学概念,表示超越世俗的境界或理解。
译文:
栖月崖,是我用来称呼月亮的地方,但我却从未见过月亮在悬崖上栖息。因此我认为,所有关于月亮的称呼和评价都是基于个人的观点和私心。然而,谁又能忘记那些形象的诠释呢?或许我们可以超越这些形象的解释,达到一种超越世俗的境界。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栖月崖”这一自然景观,引发对事物本质的思考。诗人通过对月亮的称呼和评价,引出了对人的认知局限性的反思。诗中通过“曾未见月栖”和“月崖两不知”等句子,展现了诗人对于自然现象的真实观察与认识。而“无非揣度私”则是对人的认知局限的批判,强调了超越个体认知的重要性。最后两句“谁能忘象诠,可与言天倪”,则是对超越形象诠释的向往,表达了对超然物外境界的追求。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富有哲理性,给人以深刻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