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帛聘南阳,降殿问失得。
尔时政多疵,未闻匡济策。
白驹固休风,虚名亦奚益。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题目为《题养正图六十首 其三十七 礼聘遗贤》。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的解释:

一、诗句解释:

  1. 束帛聘南阳 - 此句描述了通过赠送礼物(束帛)来聘请人才的行为。“束帛”通常指的是古代的一种礼仪物品,这里指代了聘礼的厚重和正式性。“聘”是古时一种邀请或聘请的方式。“南阳”是地名,可能是指一个著名的人才聚集地或者是一个有声望的地方。
  2. 降殿问失得 - “降殿”意味着降低到较低的等级或地位去询问或求教;“问失得”则表示询问失去和收获的情况,可能是指询问某人是否得到了应有的回报,或是失去了什么。
  3. 尔时政多疵 - “尔时”在这里指某个具体的时间或时期,“政多疵”则表达了当时政治上的混乱或问题很多。
  4. 未闻匡济策 - “匡济”意指帮助国家治理好事务,而“未闻匡济策”则表示没有听到过任何能够帮助国家治理好事务的策略或方法。
  5. 白驹固休风 - “白驹”通常比喻时光飞逝,这里用来形容时间快速流逝。“固休风”中的“固”字表明这是一种固有的风气或倾向,而“休风”可能是指某种积极或正面的风尚。
  6. 虚名亦奚益 - “虚名”指的是那些空有名声而无实际功效的人或事物。“亦奚益”则是在说,即使拥有名声也无多大用处,因为真正的价值不在于名声,而在于能够带来实际的好处或贡献。

二、译文:

通过赠送礼物的方式来邀请一位来自南阳的贤才,并亲自前往他的住所向他请教得失之事。然而,当时的政局动荡不安,缺乏有效的治理策略。虽然这位贤才拥有美好的名声,但真正有用的并不是这些虚名,因为它们并不能带来实际的好处。

三、赏析:

这首诗反映了作者对人才的珍视以及对于政治局势的关注。诗中通过“束帛聘南阳”这一举动,表现了对人才的重视和尊重。同时,诗人通过询问贤才的得失,表达了对治理国家事务的深切关注和期待,体现了儒家思想中重视德才兼备的人才观念。

诗中“尔时政多疵”、“未闻匡济策”等句子,反映出诗人对当时社会政治状况的不满与忧虑,以及对改变政治现状的迫切渴望。最后两句“虚名亦奚益”则深刻地揭示了诗人对名利看淡的态度,认为真正的价值不在于虚名,而是在于能够为社会带来实际的贡献和益处。这表达了诗人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深刻的人生哲理。

这首诗通过对人物、情境的描写以及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对于人才重视、政治改革和社会进步的关注与期待,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名利看淡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