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县唐贝州,高唐亦博郡。
我读淮西碑,遥想建藩镇。
稂莠滋不除,恬嬉谁过问。
宪宗大振作,群臣始慑震。
致魏博贝襄,从志皆恭顺。
曰武不可究,少息辑威忿。
元济犯东都,万口如一论。
因抚而有之,无事休生衅。
帝曰有臣同,命师分道进。
度愬各努力,获丑兼执讯。
用是淮蔡平,鸿文勒碑峻。
譬臧获背主,操戈户庭近。
缚之不为功,纵之徒致吝。
益因知政颓,安得谓武奋。
诗句
- 恩县唐贝州:这句指的是在宋朝时期,恩县属于贝州。这里的“恩县”可能是指某个地名,具体年代不详。
- 高唐亦博郡:高唐是宋朝的一个地区,也被称作博郡。这里的“博郡”可能是对这个地区的行政区划的称呼。
- 我读淮西碑:这句意味着有人在阅读关于淮西的纪念碑或碑文。这里的“淮西”可能是指淮河流域的西部,也可能是指淮河流域的西部地区。
- 遥想建藩镇:这句表达了作者对建立藩镇的愿望,希望能够像历史上的一些地方那样,拥有自己的独立地位。
- 稂莠滋不除:这里的“稂莠”指的是杂草,而“滋”则是指生长。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不除掉这些杂草,那么它们就会茁壮成长。
- 恬嬉谁过问:这句表达的是对于一些不关心政事的人的批评,认为他们应该过问国家大事。
- 宪宗大振作:这句指的是在宪宗时期,国家进行了大规模的整顿和改革。
- 致魏博贝襄:这句中的“致”是达到的意思,而“魏博”和“贝襄”则是两个地名,分别指的是魏州和贝州。这里的“致魏博贝襄”可能是指将这两个地方统一起来。
- 从志皆恭顺:这句表示从开始到最终,人们的态度都是恭敬和顺从的。
- 曰武不可究:这句话中“曰”是说的意思,“曰武”则是指在谈论军事方面的情况,“不可究”则是说无法彻底探究清楚。
- 少息辑威忿:这句中的“少息”是稍微休息的意思,“辑”是整理的意思,“威忿”则是指威严和愤怒。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在稍微休息之后,可以整理好自己的威严和愤怒。
- 元济犯东都:这句中提到的“元济”是唐朝时期的一个人物,而“东都”则是指洛阳。这里的“犯东都”可能是指侵犯了洛阳。
- 万口如一论:这句表达的意思是,当元济侵犯洛阳时,所有人都一致谴责他的行为。
- 因抚而有之:这句中的“抚”是安抚的意思,“有之”则是指得到了控制或治理。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通过安抚的方式,成功地控制住了元济。
- 无事休生衅:这句表达的意思是,如果没有引起新的争端或麻烦,那么就不需要担心。
- 帝曰有臣同:这句中的“帝”指的是皇帝,“有臣同”则是指皇帝身边有相同的意见或看法。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皇帝也有同样的意见或者看法。
- 命师分道进:这句中的“命师”是指派遣军队,“分道进”则是指军队分成几条路线前进。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皇帝命令军队分成几路进行进攻。
- 度愬各努力:这句中“度”是考虑的意思,“愬”是侦察的意思,“各努力”则是指每个人都在努力。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士兵们都经过周密的侦察,并各自在努力。
- 获丑兼执讯:这句中的“获”是抓获的意思,“丑”是指罪犯,“执讯”则是指审讯犯人。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抓获了罪犯并进行审讯。
- 用是淮蔡平:这句中的“用是”是指因此,“淮蔡平”则是指解决了淮河和蔡州的问题,即平定了淮河地区和蔡州地区的动乱。
- 鸿文勒碑峻:这句中的“鸿文”是指大文采的文章或著作,“勒碑峻”则是指刻石立碑,形容文字刻得非常深。这里指的是以宏大的文字记录下了这一事件。
- 譬臧获背主:这句中的“臧获”是指奴隶或仆人,“背主”则是指背叛主人。这里用比喻的方式表达了一种观点或想法。
- 操戈户庭近:这句中的“操戈”是指拿着武器,“户庭”则是指家门口,“近”则是指接近。这句话是在比喻那些持有武器的人或势力,其力量已经接近了自己的家门口。
- 缚之不为功:这句中的“缚”是束缚的意思,“为功”则是指取得成功或功绩。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只是束缚住他们,而不给他们任何机会来立功的话,那么这样做就是没有意义的。
- 纵之徒致吝:这句中的“纵”是放任的意思,“徒”是徒然的意思,“致吝”则是指导致吝啬。这里指的是放任那些徒然浪费的人或资源,只会带来吝啬和浪费。
- 益因知政颓:这句中的“益”是更加的意思,“因”是因此的意思,“知”是知道的意思,“政颓”则是指政治腐败或堕落。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由于这种情况的存在,人们更加知道政府已经陷入了腐败或堕落的状态。
- 安得谓武奋:这句中的“安得”是哪里能够的意思,“谓”是认为的意思,“武奋”则是指英勇奋发。这里指的是哪里能够认为现在的政府能够奋勇前行或有所作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