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雨了不寒,春山恰如沐。
肩舆冲烟丝,云壑度几曲。
岩楼号半天,每到延清瞩。
雨景得始遇,秀润罨林麓。
远甸耕湿土,何人叱牛犊。
布帐开细沟,何人课童仆。
云罩祗闻钟,山僧却眠熟。
【注释】
1.雨中登半天楼:雨,细雨;半天楼,指半山的高楼;登,登上。
2.不寒(huái):不感到寒冷。
3.春山恰如沐:春山,春天的山景,像被洗过的一样清新明洁。
4.肩舆冲烟丝:肩舆(车轿)上弥漫着烟雾。
5.云壑度几曲:云和山谷间穿过几个弯儿。
6.岩楼号半天:岩石的楼房高耸入云端。
7.延清瞩:远眺清澈的景色。
8.罨(yǎn)林麓:覆盖着树林的山坡。罨,覆盖。
9.远甸耕湿土:远郊的田地里,泥土被水淹湿了。
10.叱牛犊:吆喝小牛犊。
11.布帐开细沟:用布帐篷开出一条条小沟渠。
12.课童仆:督促儿童仆人。
13.云罩祗闻钟:云层笼罩下,只听见寺庙里传来的钟声。
14.山僧却眠熟:山里的僧人睡着了。
【赏析】
此诗描写了诗人在细雨中登山观景的所见所感。首联写细雨不使人感觉寒冷,春山如被洗净一般;颔联写登山时云雾缭绕,山川迂回曲折;颈联写山楼高峻入云,俯瞰群山;尾联写山上云气笼罩,寺中钟声悠扬。全诗语言朴素,形象生动。
“细雨”二字为全诗定下了基调,而“不寒”二字则将细雨、春山、暖风三者融为一体,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一种温暖而舒适的氛围,从而对诗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肩舆冲烟丝,云壑度几曲。”这句诗描绘了诗人在细雨中登山的情景。诗人坐肩舆,穿越云雾缭绕的山路,一路上欣赏着迷人的风景,感受着大自然的美好。这里的“肩舆”是古代的一种交通工具, 诗人坐着它穿梭于山间小路, 体验着别样的风情。而“云壑”则是形容山峰之间云雾缭绕的景象, 诗人行走其间, 领略着山水间的奇妙变化。
“岩楼号半天,每到延清瞩。”这两句诗进一步描绘了山顶上的建筑和景色。诗人站在高处远眺, 只见一座岩石构成的楼房直插云霄, 宛如仙境一般。而当诗人走到山下时, 又能看到那清澈的湖水, 湖面上波光粼粼, 映衬着周围的山峦, 景色十分迷人。
“雨景得始遇,秀润罨林麓。”这两句诗则表达了诗人对雨后山林景色的喜爱之情。雨水滋润了山林, 使得它们变得更加秀美迷人。诗人站在山脚下仰望, 只见满眼翠绿, 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 让人心旷神怡。同时, “秀润”一词也暗示了雨水对山林的滋润作用, 使得整个山林都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
“远甸耕湿土, 何人叱牛犊。”这两句诗则描绘了农民耕作的场景。远处田野里, 农民们正挥舞着锄头, 辛勤地劳作着, 他们的汗水洒在湿润的土地上, 形成一幅美丽的画卷。然而, 在这宁静的田野中, 却有一个人正在吆喝着他的小牛犊, 让它们继续耕作。这一句通过对比的方式, 展现了农民们勤劳朴实的形象。
“布帐开细沟, 何人课童仆。”这两句诗则描绘了孩子们玩耍的场景。在布帐下, 孩子们正挖出一条条小沟渠, 他们或追逐嬉戏, 或相互协作, 欢声笑语充满了整个画面。同时, 这也反映了乡村生活的宁静美好, 孩子们在父母的呵护下健康成长。
“云罩祗闻钟, 山僧却眠熟。”最后这两句诗则描绘了夜晚的寺庙景象。在云雾缭绕的背景下, 只听见寺庙里传来阵阵钟声, 这是夜深人静时的一种宁静与祥和。而在这美妙的环境中, 山里的僧人已经入睡进入了梦乡, 这又增添了一种超然物外的意境。
整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自然风光和乡村生活, 语言简练而富有诗意, 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触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