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接长城东属海,柳条结边画内外。
不关阨塞守藩篱,更匪舂筑劳民惫。
取之不尽山本多,植援因以限人过。
盛京吉林各分界,蒙古执役严谁何。
譬之文囿七十里,围场岂止逾倍蓰。
周防节制存古风,结绳示禁斯足矣。
我来策马循边东,高可逾越疏可通。
麋鹿来往外时获,其设还与不设同。
意存制具细何有,前人之法后人守。
金汤巩固万年清,讵系区区此树柳。
诗句释义与译文:
- “柳条边”:描述的是长城以柳条为材料,用其作为边境防御设施。
- “西接长城东属海”:指出柳条边的地理位置,它向西与长城相连,向东则延伸到大海之中。
- “柳条结边画内外”:形容柳条边如同一幅画一般,将边界内外的景色都囊括其中。
- “不关阨塞守藩篱”:强调柳条边不是为了防守要塞而建造,而是作为保护边疆安全的工具。
- “更匪舂筑劳民惫”:指出修建柳条边不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不会给百姓带来负担。
- “取之不尽山本多”:比喻柳条边的材料是大自然赋予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 “植援因以限人过”:意味着通过设置柳条边,可以限制人们的活动范围,起到防范作用。
- “盛京吉林各分界,蒙古执役严谁何”:描述了明朝时期,为了维护国家安全,对边疆地区进行了严格的管理,如盛京和吉林等地方都有各自的分界线,而且蒙古族也需承担一定的军事任务。
- “譬之文囿七十里,围场岂止逾倍蓰”:用“文囿”来比喻柳条边,强调其规模之大,超出了一般人的想象。
- “周防节制存古风”:表达了对于古代边防制度的尊重和传承,认为保持传统的防御手段是必要的。
- “结绳示禁斯足矣”:暗示了古代边防的简单和原始,通过结绳等方式来警示人民遵守规矩。
- “我来策马循边东,高可逾越疏可通”:诗人骑马巡视边境,认为即使有障碍也可以逾越,体现了对边疆管理的自信。
- “麋鹿来往外时获,其设还与不设同”:描绘了在柳条边放养的麋鹿,即使没有设下栅栏,它们也能自由出入,说明柳条边的作用并不明显。
- “意存制具细何有,前人之法后人守”:诗人强调制度的存在是有意义的,后人应继承并完善这些制度。
- “金汤巩固万年清,讵系区区此树柳”:最后一句总结了柳条边的意义,虽然它只是一棵树,但它象征着国家的安全和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