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省冀有秋,南省失逢年。
近闻温台郡,斗米值千钱。
户口既日增,衣食惟赖天。
民饥乃走险,触法吁可怜。
将宁失不经,效尤恐甚焉。
蠲赈既不惜,更通楚国船。
近慰远则忘,而吾岂其然。

【注释】朔:初一。冀(Jì)有秋:河北地区将进入秋天。南省失逢年:南方的省份没有赶上新年。斗米值千钱:一斗米的价格高达一千文。走险:铤而走险,指犯法。吁:请求。将宁失不经:如果国家安定了却去胡作非为。效尤:效法。蠲赈(juān yǐn):免除赋税,赈济饥民。通:通融。楚国船:泛指南方船只。近慰远则忘:对北方百姓有所安抚和救济,对远方百姓则置之不顾。岂:难道。

【赏析】《七月朔日作三首》是唐代诗人元稹创作的一组反映时弊、讽刺朝政的组诗。这组诗以七律的形式,通过描述不同地区的人民生活状况,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和问题。其中第三首写南北两省因灾情而发生的不同反应。

北省冀有秋:北省即将进入秋天,但河北地区遭受灾害,尚未进入秋天。
南省失逢年:南方的省份已经过了新年,但由于灾害影响,仍然未能度过。
“近闻温台郡,斗米值千钱。”:最近听说温台郡一斗米价格高达一千文。这句话描述了当时物价飞涨,民众生活困苦的现状。
户日增,衣食惟赖天:“户口”指户籍人口,即人口数量;“口”指人口;“衣食”指穿衣吃饭,生活费用;“惟”意为只是;“赖”意为依赖;“天”指自然条件。整句话的意思是说,人口不断增长,穿衣吃饭的费用都只能依赖于天气的好坏。这里反映了当时社会贫富分化严重,民众生活困苦的现实情况。
“民饥乃走险,触法吁可怜。”:当百姓饥饿无法生存时,就会铤而走险,触犯法律。在这里,作者表达了对当时民众生活的担忧和同情。
将宁失不经,效尤恐甚焉:如果国家安定了却去胡作非为,效仿别人的行为可能会更加严重。这句话批评了那些只顾自己的行为,而不顾他人和社会安危的人。
蠲赈既不惜,更通楚国船:免除赋税,赈济灾民,国家已经尽到了责任,但是对于那些远离国家的百姓,我们也应该尽力帮助他们渡过难关,就像南方的楚国一样。这里的“楚国船”代指南方的救援行动。
“近慰远则忘,而吾岂其然。”:虽然对北方的百姓有所安慰和救济,但对于远方的百姓则置之不顾,我怎么可能这样做呢?作者在这里表达了对于自己行为的反思,认为自己并没有做到尽职尽责,而是有所偏颇。
这组诗通过描写南北两省因灾情而发生的不同反应,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和问题。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于当时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以及对国家和人民的责任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