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狩不废学,书史常相随。
驻跸值清暇,不厌往复披。
腹笥我何有,汲古堪消时。
讵惟词藻贵,亦云言行资。
内圣及外王,大要岂外兹。
返已多抱惭,空惭徒尔为。
【注释】
巡狩:帝王巡视地方。
书史:指书籍和历史记载。
汲古:汲,汲取;古,指古代的典籍。
内圣:指儒家所说的圣德,即内心的道德修养,即圣人的道德境界。
外王:指治国平天下的事业,即君主的功业。
大要:大意,主旨。
返已多抱惭:返回以后,常常感到惭愧。
空惭徒尔为:徒然惭愧,白白地为之。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在游历名胜、游览山水时所作的咏叹。诗中抒发了诗人对读书的热爱与向往之情,以及对于人生理想的追求。
“读书”诗的首句就提出了一个中心问题,那就是“读书”。这一句看似简单平凡,实则蕴含着深意。它不仅表明了作者有志于读书,而且强调了读书的重要性。接下来,诗人进一步展开了对“读书”这一主题的探讨。他指出,虽然自己身处游历时,但并不放弃对学问的追求。他经常手不释卷地阅读书籍,以此来充实自己的知识和见识。这里的诗句表达了他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学问的重视。
“驻跸值清暇,不厌往复披。”第二句则是诗人在游览过程中的具体行动。他在停留的地方休息时,总是利用这个难得的闲暇时间来阅读书籍。这里,“驻跸”是指帝王出行时的临时住宿地点,而“往复披”则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反复翻阅书籍的情景。这句中的“往复披”三个字既描绘了诗人阅读的方式,又体现了他对知识的渴求和对学问的重视。
诗人从个人角度阐述了读书的意义。他认为,腹笥(shì贮)并不是自己所拥有的,而是需要不断地汲取和积累的。在这里,“腹笥何有”是说腹笥(即书籍和知识)并非自己所拥有,而需要不断地汲取和积累。同时,“汲古堪消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于知识的需求和渴望。他希望借助古人的智慧来丰富自己的思想,提升自己的境界。
最后两句是作者对于读书意义的深层次阐述。他认为,读书不仅是为了个人的知识增长,更是为了能够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他引用了儒家经典中的名言“内圣及外王”,指出读书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个人的修养,更是要通过学习来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这里的“内圣”指的是个人的道德修养,而“外王”则是指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的能力。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读书的价值所在。
这首诗通过对“读书”主题的深刻阐述,展示了作者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以及对个人与社会价值的深刻认识。它传达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鼓励人们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己,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社会价值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