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桥跨浑波,坚久谁所制。
过此为桑干,古以不治治。
筑堤讵得已,皇祖为民计。
经世未疏浚,疏浚劳不易。
加以沙性淤,骑墙行必致。
今春清苑回,临堤一亲视。
束手苦乏策,无已示大意。
入夏霖雨溢,遂告堤云溃。
南望弥戚忧,阡陌成弃置。
赈恤岂有吝,排筑筹次第。
秋分潦势杀,狂澜庶由地。
徒怀瓠子歌,实逊涂山义。
这是一首描绘卢沟桥历史的诗歌,通过描写卢沟桥的变迁,表达了作者对历史、文化和民生的关注。
首句“石桥跨浑波,坚久谁所制。”描述了卢沟桥横跨在浑厚的波涛之上,这座桥梁历经千年,其坚固程度至今无人能测。这里的“浑波”象征着历史的洪流和时间的流逝。
第二句“过此为桑干,古以不治治。”表明过了卢沟桥就是桑干河,古人曾在这里治理河流以防洪灾。这里展现了古代人民面对自然灾害时的坚韧和决心。
第三句“筑堤讵得已,皇祖为民计。”反映了皇祖为了保护人民而不得不修筑堤坝的历史事实。这里的“筑堤”指的是修建堤防以防止水患,而“皇祖”则是指历史上的一些伟大领袖或君主。
第四句“经世未疏浚,疏浚劳不易。”揭示了尽管经过长时间的疏浚,但仍然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去维护河道。这里的“疏浚”指的是清除河道中的淤泥和杂物,以保证水流畅通。
第五句“加以沙性淤,骑墙行必致。”指出了由于泥沙淤积导致河道变窄,行人必须沿着墙壁行走,否则会陷入困境。这里的“骑墙行”形象地描绘了行人艰难行走的场景。
第六句“今春清苑回,临堤一亲视。”描述了春天时节,作者回到卢沟桥附近,亲自查看了堤坝的情况。这里的“清苑”可能指的是某个地方或场所,而“亲视”则表达了作者对堤坝的关心和关注。
第七句“束手苦乏策,无已示大意。”表达了作者面对问题时感到无能为力,只能给出一些大致的策略或建议。这里的“束手”意味着束手无策,而“无已”则表示无可奈何。
第八句“入夏霖雨溢,遂告堤云溃。”描述了夏天到来后,连续的降雨使得堤坝出现了漏洞,甚至出现了溃堤的危险。这里的“霖雨”指连绵不断的雨水,而“云溃”则形象地描绘了堤坝溃决的景象。
第九句“南望弥戚忧,阡陌成弃置。”表达了作者看到家乡因水患而变得荒凉破败,农田被淹没,人们生活困苦。这里的“南望”可能指的是家乡的方向,而“弥戚忧”则形容了水患给家乡带来的巨大悲伤和忧虑。
第十句“赈恤岂有吝,排筑筹次第。”表明作者虽然面临着巨大的困难,但仍愿意伸出援手,帮助受灾的人们进行赈济和重建工作。这里的“赈恤”指的是救济物资和资金的发放,而“排筑”则可能指的是排沙等水利工程的实施。
第十一句“秋分潦势杀,狂澜庶由地。”描述了秋季时节,洪水逐渐减弱,但依然存在着很大的风险。这里的“潦势杀”指的是洪水逐渐消退,而“狂澜”则形容了洪水的猛烈和无法预测。
第十二句“徒怀瓠子歌,实逊涂山义。”表达了作者虽然心中有《瓠子歌》这样的作品来表达对水利事业的贡献和赞美,但实际行动上却显得有些不足。这里的“瓠子歌”可能是一首关于水利治理的作品,而“涂山义”则指的是禹帝治水的故事。
赏析:这首诗通过对卢沟桥历史的回顾和对未来的期望,表达了作者对历史、文化和民生的关注。诗人通过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卢沟桥的变迁和人们对水利事业的贡献,展示了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勇气。同时,诗人也提出了对未来的思考和期待,希望能够解决水患问题,让家乡变得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