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庭霭曙色,宵衣戒晏朝。
恭已敕庶几,畴咨觐百僚。
际和转忧盛,知近讵达遥。
察察匪为明,熙熙或致骄。
惠民诏屡逮,毋乃屯其膏。
求贤念辄廑,或则虚名要。
孜孜敢怠荒,目蒿思亦焦。
所希万方逸,遑惜一已劳。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御门》。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和赏析:
第一句:明庭霭曙色,宵衣戒晏朝。
- 解释:明亮的朝廷上弥漫着清晨的霞光,我穿上夜行服,早早地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 赏析:这里描绘了皇帝勤政的形象,通过“霄衣”这个意象,表现出了帝王对于政事的认真态度。
第二句:恭已敕庶几,畴咨觐百僚。
- 解释:我已经恭敬地下达了命令,现在需要各位大臣一起商议。
- 赏析:这句诗反映了君臣之间的互动关系,表明君主已经做出了决策,需要百官共同商讨实施。
第三句:际和转忧盛,知近讵达遥。
- 解释:国泰民安的局面可能很快就会出现,但距离我们遥远的东西却难以理解。
- 赏析:这里的“际和”和“知近”形成了对比,表达了作者对于国家未来的美好期待,同时也隐含了对现状的忧虑。
第四句:察察匪为明,熙熙或致骄。
- 解释:如果过于精明(察察),反而不是明智的选择,而过度的享乐可能会让人变得骄傲。
- 赏析:这句话提醒人们要把握好分寸,不要过于苛求或者追求表面的繁华。
第五句:惠民诏屡逮,毋乃屯其膏。
- 解释:频繁发布的惠民诏旨,难道不应该用来节省民脂民膏吗?
- 赏析:这里反映了作者对于政治的深刻见解,认为应当用正确的方法来造福民生,而不是浪费资源。
第六句:求贤念辄廑,或则虚名要。
- 解释:对于寻求贤能的人才,我总是心怀忧虑,但有时为了虚名而追逐,也可能导致错误的后果。
- 赏析:这句诗反映了作者对于人才选拔的重视,同时也揭示了一些官员为了名利而失去原则的现象。
第七句:孜孜敢怠荒,目蒿思亦焦。
- 解释:我不敢有丝毫懈怠,即使眼睛发花,思想也会极度焦虑。
- 赏析:这句话展现了作者对于职责的忠诚和敬业精神,即使面临困难和压力,也始终坚持自己的岗位。
第八句:所希万方逸,遑惜一己劳。
- 解释:我所期望的是天下太平、百姓安乐,哪里还顾得上自己劳累?
- 赏析:这句话体现了作者的远大志向和高尚情操,将个人利益置于国家利益之下,展现出了古代士大夫的理想境界。
这首诗通过对宫廷生活的描述,展现了唐代盛世的繁荣景象和皇帝的勤政形象,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于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