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望月就匡,大明引朝暾。
寒光尚欲流,素影直可扪。
中秋倏已徂,抚景怀高奔。
溪霜点清冷,峦烟互吐吞。
西宇不忍倾,隐隐留纤痕。
【注释】
匡:即“匡”,古地名。这里指望月台。
大明引朝暾(tuán):太阳在早晨发出红光,好像被日光照射着的物体。
寒光:月光。
素影:月光。扪:用手抚摸。
中秋:中秋节。
倏已徂(cú):忽然过去。徂,通“猝”。
抚景怀高奔:凭倚景色而想念远行的人。
溪霜:秋露。
峦(luán):山。烟:指山间云雾。
西宇:西边的天。
纤痕:细纹。
赏析:
这是一首咏秋月和中秋思乡的诗,全诗以明月自比,抒发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
开头二句写月色之美:“过望月就匡,大明引朝暾。”诗人登上望月台,仰望皎洁的月光,仿佛看到了朝阳升起时的红光,感到了它的温暖。“寒光”二字点明时令是秋季,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孤寂。
三、四句写月色之清冷:“寒光尚欲流,素影直可扪。”此时正值深秋,月光如水,照在人的身上,感觉凉意袭人,不禁让人想到那“素影”可以伸手摸到。这里既表现了月亮的高悬,也表达了诗人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五六两句写月光映照下的景象:“中秋倏已徂(cú),抚景怀高奔。”“倏已徂”意为忽然过去,意味着中秋节就要到了。“抚景”就是凭依景物而生感慨,“怀高奔”是怀念远行的人。这两句既描绘了秋月之夜的美景,也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
七八句写秋夜之寂静:“溪霜点清冷,峦(luán)烟互吐吞。”此时正值深秋,万物萧瑟,一片寂静。诗人抬头望去,只见溪边的霜花闪烁着寒光,山上的云雾缭绕,仿佛在相互吞吐。这里的“溪霜”、“峰烟”都是自然景物,但它们却给人带来了一种静谧、凄美的感觉,使人想起了家乡的山水风光。
最后两句写天空之广阔:“西宇不忍倾,隐隐留纤痕。”西天的云彩似乎不忍将整个天空都覆盖住,留下一些细微的痕迹。这里的“西宇”指的是西方的天空,而“纤痕”则是指那些细微的痕迹。诗人站在高处俯瞰大地,心中充满了感慨。
整首诗以明亮的月光为线索,描绘了秋夜的美丽景色和诗人的孤独心情。通过对月亮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通过对景物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情感世界;通过抒情的方式,传达了诗人对故乡的眷恋之情。这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