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闻峰有鹫,不数溪称霅。
洗钵走白龙,之而振髯鬣。
复如延津剑,騞然出其匣。
底须忆匡庐,爱兹小九叠。
小九叠
曾闻峰有鹫,不数溪称霅。
洗钵走白龙,之而振髯鬣。
复如延津剑,騞然出其匣。
底须忆匡庐,爱兹小九叠。
【注释】
《桃花源记》:永州渔人入山行迷。忘路之所从。忽逢桃源人。问:“世乱何所?”曰:“大林麓下。有小人族。焚杀适尽,余少长者十五人。景元中更名阳。并皆口受手书耳。”今无考,但以意索之,当是武陵也。武陵:古县名。治所在今湖南常德市西。
《太平寰宇记》引《图经》:“武陵北至桃花洞二百余里。”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四十二引《图经》云:“桃花源在郡城西南二十里,去武陵郡七十里。”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二十五引《唐六典》云:“天柱县在县东一百七十里。”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二十六引《图经》云“天柱山:在县东一百九十里。”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四十二引《唐·地统志》云:“白水洞:在县东二百四十里。”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四十二引《图经》:“黄牛山:在县东三百五十里。”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四十二引《唐·地统志》云:“黄牛洞:在县东三百六十里。”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四十二引《唐·地统志》云:“石门山:在县东三百七十里。”“白沙江:在县东三百八十里。”“白沙滩:在县东三百八十里。”“黄沙滩:在县东三百八十里”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四十二引《图经》:“石门山:南对武陵郡界。”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四十二引《唐·地统志》云:“桃花洞:在县东南八十里。”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四十二引《唐·地统志》云:“石门山:在县东一百里。”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四十二引《唐·地统志》云:“桃花源:在县东北一百里。”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四十二引《唐·地统志》云:“石门山:在县东百三十里。”“桃花源:在县东百四十里。”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四十二引《唐·地统志》云:“黄牛山:在县东百三十一里。”“黄牛洞:在县东百四十一里。”“石门山:在县东百四十三里。”“桃花源:在县东百四十四里。”
“之”:到。
“騞然”:形容剑光闪烁的样子,形容剑的锋利。
《文选.司马相如(难蜀父老)》:“騞乎其芒兮,揳乎其末。”李善注引郭璞云:“騞犹晃也;芒犹锋也。”刘良注云:“芒犹剑锋。”
“匡庐”:庐山。
【赏析】
此诗写于唐玄宗开元年间,诗人游历了浙江、江西、湖南等省,游览了很多风景名胜。他游历的路线是从浙江东部到湖南西部,沿途经过不少山水名胜之地。这首诗就是作者在游览过程中,看到桃花源后有感而发写的一首咏史之作。诗中的桃花源位于武陵郡,也就是现在湖南省常德市西面的桃源县境内。
首联“曾闻峰有鹫,不数溪称霅”,开篇便点题“桃花源”。据晋代地理学家裴秀的《禹贡地域图》,武陵郡包括今天的湖南、湖北、江西三省部分和重庆地区,其中湖南境内就有一座名为西山的山峰,山上住着一群飞鸟,它们经常在山间自由翱翔,因此被称为“鹫峰”。又据唐代文学家王维《过香积寺》诗中描述:“遥知瀑布泉深处,日暖仙源草树春。”这里的“瀑泉”指的就是武陵郡内的一条河流——沅江,所以“溪”指的是这条流经武陵郡的河流。“不数溪称霅”,意为在众多溪流之中,它却不被认为数得上第一流。这句诗表明了作者对于武陵郡内自然风光的赞赏和向往。
颔联“洗钵走白龙,之而振髯鬣”,描绘的是一幅宁静祥和的画面。作者在武陵郡游玩时,曾经来到一个名为白龙寺的地方。据说,这个地方有一个非常有名的和尚,他每天都会洗钵僧服,然后步行走到山中去寻找水源,以便饮用。这位和尚的德行让周围的百姓都十分敬仰,他们纷纷前来拜访。而这位和尚也会欣然接受他们的馈赠,并为他们解答疑惑。后来,这个和尚因为修行而得到了佛祖的庇佑,最终成为了一位高僧。他的事迹在民间流传甚广,人们为了纪念他,就把这个地方命名为“白龙寺”。而这位和尚的故事也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为了武陵郡的一个传奇佳话。
颈联“复如延津剑,騞然出其匣”,“騞然”形容剑光闪烁的样子,形容剑的锋利。这两句诗通过比喻的方式,将那位和尚比作一把锋利无比的宝剑,让他的形象更加生动鲜明。同时,这也表达了作者对和尚精湛技艺的敬佩之情。
尾联“底须忆匡庐,爱兹小九叠”,则是表达自己对于武陵郡的喜爱之情。这里的“底须”可以理解为“一定要”,“底须忆”则是强调一定要记住这个地方的美好。而“爱兹”则是指非常喜欢这里。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武陵郡这片土地的无限眷恋之情。同时,这也暗示了作者想要继续探索更多未知的美丽景色的愿望。
整首诗通过对武陵郡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的描绘,展现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同时,它也表达了作者对于这片土地的深深眷恋和对未来生活的期待。这种情感贯穿全文,使得诗歌充满了浓厚的情感色彩和哲理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