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暾晃文轩,峰色罨平楚。
行行破冷烟,溪村复山墅。
汤池尚温滑,首山亦岖峿。
城中梵刹夥,丰碑何林树。
摩挲认蝌蚪,往迹犹堪睹。
胜国此雄镇,建牙开幕府。
借彼梵王力,保此辽西土。
民怨曾不知,佞佛嗟何补。

这首诗的作者似乎是南宋末年的诗人。

宁远道中作

朝暾晃文轩,峰色罨平楚。

行行破冷烟,溪村复山墅。

汤池尚温滑,首山亦岖峿。

城中梵刹夥,丰碑何林树。

摩挲认蝌蚪,往迹犹堪睹。

胜国此雄镇,建牙开幕府。

借彼梵王力,保此辽西土。

民怨曾不知,佞佛嗟何补。

译文:

早晨的阳光照耀着文轩车,山峰的颜色被染上了平楚的绿意。

在行进中穿越寒冷的烟雾,溪边的村庄又回到了山中的别墅。

温泉的池水依旧温暖滑腻,首山也崎岖不平。

城中有许多梵刹,丰碑也是何林树。

用手抚摸可以辨认出蝌蚪的痕迹,过去的痕迹仍然值得一睹。

曾经是辉煌的国家,在这里设立幕府。

借助梵王的力量,保护了这一辽西的土地。

民众的怨言从未知晓,佞佛又有何补益?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宁远道中景色和历史的诗歌。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历史遗迹和个人感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以及对佛教迷信行为的批判。

首句“朝暾晃文轩”,用朝阳照耀文轩车的景象,形象地描绘了早晨的阳光。接着以山峰的色彩来渲染整个画面,使读者仿佛置身于宁静的自然之中。

第二句“峰色罨平楚”,描述了山峰与平楚(即平原)交织在一起的情景,给人以宽广而深远的感觉。这句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为全诗营造了一个宁静、和谐的氛围。

第三句“行行破冷烟,溪村复山墅。”进一步描绘了行进过程中遇到的景色。这里的“破冷烟”形容旅途中的寒冷气息,而“溪村复山墅”则展现了沿途的乡村景色。这些细节的描述使得整首诗更加生动、具体。

第四句“汤池尚温滑,首山亦岖峿。”则转向对地理特征的描绘。温泉的池水仍然温暖滑腻,首山也崎岖不平。这些描写不仅展示了当地的自然环境,也为后续的议论提供了基础。

第五句“城中梵刹夥,丰碑何林树。”开始转向人文景观,提到了城内众多的梵刹和林中的丰碑。这些宗教和文化建筑的存在,反映了当地的宗教信仰和历史传统。

第六至第九句“摩挲认蝌蚪,往迹犹堪睹。胜国此雄镇,建牙开幕府。”继续描述人文景观,通过摩挲蝌蚪和往迹犹堪睹等意象,表达了对过往历史的追溯和对英雄人物的怀念。同时,也暗示了国家曾经的辉煌和现在的衰落。

第十句“借彼梵王力,保此辽西土。”则转向对佛教力量的运用,表达了借助梵王之力来保护辽西土地的愿望。这体现了诗人对于国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第十一、十二句“民怨曾不知,佞佛嗟何补。”则转向对佛教行为的批判。诗人认为,民众的怨恨和不满并未得到关注,而佞佛的行为又有何补益呢?这表达了诗人对于民众苦难和社会现实的关注。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社会现实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佛教行为的批判。同时,诗人通过摩挲蝌蚪和往迹犹堪睹等意象,传达了对过往历史的追忆和对英雄人物的怀念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