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御园来,蛩声方唧唧。
昨过塞中山,鸣秋已早息。
是地候转暖,阴虫犹鼓翼。
喧默本无常,菀枯曷有极。
忽如读豳风,在宇节堪识。
闻蛩
我自御园来,蛩声始唧唧。
昨过塞中山,鸣秋已早息。
是地气转暖,阴虫犹鼓翼。
喧默本无常,菀枯曷有极。
忽如读豳风,在宇节堪识。
注释:
闻蛩:听到蟋蟀的声音。
我自御园来,蛩声始唧唧。
我来自御园,蟋蟀的叫声才刚刚开始。
昨过塞中山,鸣秋已早息。
昨天路过塞北的山丘时,蟋蟀已经停止鸣叫。
是地气转暖,阴虫犹鼓翼。
这是因为大地的气温变暖了,所以阴冷的虫类仍然振翅飞翔。
喧默本无常,菀枯曷有极。
喧闹和沉默本来就是没有固定规律的,草木枯萎也没有尽头。
忽如读豳风,在宇节堪识。
就像读了《诗经·豳风》,理解其中的含义。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界生物变化的观察和思考。首句“我自御园来”,诗人以第一人称的角度,描绘了自己从御园来到塞北的情景。接着,诗人观察到蟋蟀的声音才开始响起,这是大自然的规律,与前文的“鸣秋已早息”相呼应。
第二句中,诗人提到“昨过塞中山”,说明他曾经到访过塞北的山丘。然而,当他到达时,发现那里的蟋蟀已经停止鸣叫。这一句反映了塞北地区气候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当地生物的影响。
诗人转向对自然界更广泛的观察。他指出,无论是喧嚣还是沉默,都是没有固定规律的。这反映了自然界的多样性和不可预测性。同时,诗人也表达了对草木枯萎的无奈之情。他认为草木枯萎是没有尽头的,这与前面的“菀枯曷有极”相呼应。
诗人引用了《诗经·豳风》中的诗句,表达了自己对于自然规律的理解。他认为,通过阅读《诗经》,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自然的美。这也体现了诗人对文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尊重。
这首诗通过观察自然现象,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界的敬畏和赞美之情。同时,他也通过自己的感悟,表达了对生命无常、自然规律和文学知识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