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闻一切佛,令人灭缘起。
缘起尚须灭,岂有结缘理。
今朝四月八,俗传浴佛礼。
云是净饭宫,悉达生所始。
种种除垢香,煎成五色水。
佛生本无垢,何用频浇洗。
累累篱边豆,引蔓忘忧喜。
燃萁鼎烹之,谓结缘须此。
豆悟人则痴,有似儿女子。
此礼出释家,其师应怪鄙。
伏腊随俗尚,亦复听尔尔。
饱吃豆百颗,更赋诗满纸。
问柱佛生无,灯笼答唯唯。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全诗共八句,按照原诗的格式输出如下:
结缘
我闻一切佛,令人灭缘起。
缘起尚须灭,岂有结缘理。
注释: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佛教中“灭缘起”教义的理解和感悟。他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由因缘而生,而因缘又是不断生灭的,所以人应该断除一切执着和分别之心,才能真正达到解脱的境界。
赏析:这首诗以简洁的文字,传达了作者对于佛教教义的深刻理解。他通过对比世间万物的生灭无常与佛法中的“灭缘起”思想,表达了自己对于生命本质的认识和追求。同时,他也指出了世间的种种执着和烦恼,都是由于人们对因果律的误解和执迷所致。这首诗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思考人生、认识世界的独特视角。
今朝四月八,俗传浴佛礼。
云是净饭宫,悉达生所始。
注释:这首诗讲述了一个关于佛陀诞生的故事。据传说,佛陀是在释迦牟尼的母亲摩耶夫人的子宫中诞生的,这个地方被称为净饭宫。这个故事象征着佛陀的智慧和力量,是他成为一代圣君的基石。
赏析:这首诗以生动的画面,描绘了佛陀诞生的情景。通过对净饭宫的描写,诗人展现了佛陀出生时的神圣和尊贵,同时也暗示了佛陀一生修行、教化众生的伟大使命。这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既富有宗教色彩,又充满人文关怀。
种种除垢香,煎成五色水。
佛生本无垢,何用频浇洗。
注释:这首诗描述了佛陀涅槃前的仪式——洗浴。在佛教中,涅槃是指修行者达到了超脱生死的境界,不再受轮回之苦。在佛陀涅槃前,信徒们会为他举行盛大的仪式,其中包括洗浴。这些仪式的目的是洗净他的罪孽,让他能够进入涅槃的境界。然而,诗人却认为,佛陀本身就是清净无垢的,根本不需要这样的洗浴仪式。
赏析: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于佛教戒律的一种质疑和反思。他认为,佛教徒过于拘泥于形式上的祭祀和仪式,而忽略了内心的修炼和觉悟。这种观点虽然有些偏激,但也反映了当时社会中一些人对于佛教教义的误解和误读。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佛教中的洗浴仪式本身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寄托,它不仅仅是一种外在的行为,更是一种内在的修行和净化。
累累篱边豆,引蔓忘忧喜。
燃萁鼎烹之,谓结缘须此。
注释:这首诗通过比喻的方式,揭示了人生中的一种现象——贪欲。诗人用篱边的豆苗比喻人的内心世界,指出人往往会因为贪恋世俗的荣华富贵而失去心灵的宁静。同时,诗人还提到了一种名为“结缘”的习俗,即人们用柴火煮豆子,以此来祈求平安吉祥。然而,这种做法实际上是为了迎合世俗的虚荣心,而不是真正地追求内心世界的平静和安宁。
赏析:这首诗以寓言的形式,深入浅出地揭示了人性中的弱点和诱惑。它提醒我们,在追求物质享受的同时,不要忘记内心的修养和提升。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人生的圆满和幸福。同时,它也反映了古代社会中一些不良风气的存在,如迷信、虚荣等。然而,我们应该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这些问题,努力摒弃不良习惯,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豆悟人则痴,有似儿女子。
此礼出释家,其师应怪鄙。
伏腊随俗尚,亦复听尔尔。
注释:这首诗以讽刺的口吻指出了佛教徒的某些行为举止。诗人认为,佛教徒在领悟了佛法之后,应该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然而,现实中的一些佛教徒却常常表现得像世俗之人一样愚痴、贪婪和虚伪,这种行为与佛教的宗旨相违背。同时,诗人也指出了世俗社会中的一些陋习,如逢年过节时人们互相赠送礼物等,这些都是出于功利的目的,缺乏真正的感情和意义。
赏析:这首诗以辛辣的语言和尖锐的批评,揭露了佛教徒和世俗人士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它提醒我们不要被表面的现象所迷惑,要深入地去理解和领悟事物的真相。同时,它也鼓励我们要坚守内心的道德底线和信仰信念,不被外界的浮躁和喧嚣所动摇。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到内外兼修、言行一致。
饱吃豆百颗,更赋诗满纸。
问柱佛生无,灯笼答唯唯。
注释: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于生活的热爱和追求。他不仅在物质上得到了满足,更在精神上获得了升华。他通过写诗来记录自己的生活点滴和感悟,这是一种非常独特的方式来表达内心的情感和想法。同时,他对于佛教的教义也有着深刻的理解和认同,他认为只有内心的纯净和平静才是真正的解脱之道。
赏析:这首诗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和人文情怀。诗人通过描绘自己生活中的琐事和感悟,展示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同时,他也以诗歌为载体,传递了他对佛教教义的理解和支持。这种独特的表达方式使得诗歌更具有一种诗意和哲理性,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和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