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自山水,智仁实智仁。
见之斯有谓,乐者岂无因。
动处皆天趣,静常与物亲。
出虚依峭茜,入影漾涟沦。
互妙浑泯迹,相彰益契神。
凭观师法在,孰曰祗游巡。

赋得智仁山水德

山水自山水,智仁实智仁。

见之斯有谓,乐者岂无因。

动处皆天趣,静常与物亲。

出虚依峭茜,入影漾涟沦。

互妙浑泯迹,相彰益契神。

凭观师法在,孰曰祗游巡。

【注释】

  • 山:指山峰。
  • 水:指溪流。
  • 自:自然。
  • 山水:形容山和水的自然景观。
  • 智仁:智慧和仁德。
  • 见之斯有谓:看到了就有理解或评价。
  • 乐者岂无因:快乐的人怎么会没有原因呢?
  • 动处:行动的地方。
  • 天趣:自然的情趣。
  • 出虚:露出空虚之处。
  • 依峭茜:依附在陡峭的岩石上。
  • 入影:影子映入水中。
  • 涟沦:水面波纹荡漾。
  • 互妙:相互之间的精妙之处。
  • 浑泯:模糊不清。
  • 相彰:互相显现,突出。
  • 师法:模仿、遵循某种方法。
  • 祗游巡:只是四处游走,没有深入观察和思考。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山水美景,通过自然景观来展现作者对智慧和仁爱的理解和追求。诗中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以及通过观察自然来获得智慧和快乐的观点。诗人认为,看到自然景色就能感受到其中的含义和美感,而快乐的人也是因为找到了原因。

在诗歌的后半部分,诗人描述了山水中的动态和静态之美。动态的美体现在自然景观的生动有趣,而静态美则是指与自然的亲密接触和互动。无论是露出的岩石还是水面的波纹,都是大自然的一部分,都蕴含着智慧和仁爱的元素。

最后一句“凭观师法在,孰曰祗游巡”表明诗人认为观察和学习自然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不应该只是四处游走而没有深入了解。这是对读者的一种提醒,也是对自然的一种敬畏。

这首诗是一首表达对自然美的赞美和对智慧和仁爱的探求的诗歌。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述,展示了诗人的审美观和价值观,同时也传达了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