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步芳堤上,如簧乍弄声。
初闻未惯耳,徐绎颇含情。
好雨无逾节,知时逮化生。
豳风曾叶什,月令善窥衡。
但鼓胁为响,宁腾口浪鸣。
以旁真是别,虽噪不离清。
骆咏且须待,江脩信致精。
寒蝉何足取,即事慎扬明。
【注释】:
五月:指农历五月初。鸣蜩(tiáo):蝉在树枝上鸣叫。
散步:闲步。芳堤:长满花草的河岸。
如簧:比喻悦耳动听。乍弄声:刚刚发出声音。乍,副词,表示忽然。
初闻未惯耳:刚听到还没有习惯。
徐绎:慢慢地品味。颇含情:含有情感。
好雨无逾节:最好的雨没有超过时节。无逾,没有超过。
知时逮化生:知道时令及时降临。逮,及,赶上。
豳风:周朝的《诗经》篇名,是西周时期的作品。曾叶:同“承”,接受。什:通“诗”。月令:即《月令》,古代的一种农事历书,记载各种农事活动的月份和时间。《月令》中也有关于昆虫活动的记述。窥衡:察看天秤星的位置。窥,察看。
但鼓胁为响:只是轻轻敲击一下便发出声响。但,只。胁,同“翕”,鼓动。
宁腾口浪鸣:宁可让人说嘴浪语,也不肯乱叫。腾,传扬。
以旁真是别:用旁边的声音来分辨真假。以,因。
虽噪不离清:虽然吵闹,但不扰乱平静。
骆咏:模仿骆越的歌声。须待:等待。
江脩:江淹的《恨赋序》。江淹,字文通,南朝梁代诗人、文学理论家,曾任尚书令史。信致精:确实精练。
寒蝉:冷天的知了。
骆咏且须待,江脩信致精:骆咏,即骆宾王的《咏蝉》诗:“北窗高卧安所如?冻雀先机不知变。”江修,指唐代李商隐的《蝉》诗:“本以高难饱,徒劳歌者思。秋衣勿惮寒,有酒聊为醉。”信,确实。致,达到。
寒蝉何足取,即事慎扬明:寒蝉又有什么值得追求的呢?只要谨慎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就行了,用不着去追求名利。
【赏析】:
这是一首七绝。诗的前四句描写夏初鸣蝉之景;后四句写诗人的观感。全诗通过鸣蝉这一物象抒发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以及对名利地位的淡泊之心。
首联起兴点题。“散步芳堤上”,写出诗人漫步在芬芳的河岸上,欣赏着美丽的春色,心情十分舒畅,于是诗人不禁吟出了“如簧乍弄声”的诗句。“初闻未惯耳”,写出诗人刚听到这美妙的音调还感到有些陌生,需要慢慢品味才能领略它的韵味。这两句写出诗人对鸣蝉的喜爱之情。
颔联进一步描绘鸣蝉之态。“徐绎颇含情”,写出诗人细细品味鸣蝉之声,觉得它好像含着深深的情感一样。而“好雨无逾节”,则写出了夏日里难得的好雨,正是鸣蝉最需要的时候。“知时逮化生”,写出鸣蝉知道时令来临,按时鸣叫,正是其生命力旺盛的表现。“豳风曾叶什,月令善窥衡。”这两句引用《诗经》中的《七月》和《月令》两篇文章中关于鸣蝉的记述,说明古人早就对鸣蝉有所观察和记录。《月令》记载了鸣蝉出现的时间和位置,说明古人对鸣蝉的观察是十分精确的。“但鼓胁为响,宁腾口浪鸣。”这两句是写诗人听到鸣蝉的声音后的反应。诗人说“只是轻拍一下就发出了声音”,这说明鸣蝉的鸣叫非常清脆悦耳;诗人又说“宁可让人说嘴浪语,也不肯乱叫”,这说明诗人认为鸣蝉的声音虽然响亮但却很有节制和分寸,不会影响到周围的环境。这两句既写出了鸣蝉的特点,也表现出了诗人对鸣蝉的喜爱之情。
颈联是写诗人对鸣蝉的感受。这四句是对前两句的总结,诗人说“虽然吵闹,但不扰乱平静”,意思是说鸣蝉虽然叫声响亮却并不扰民;而鸣蝉“只是轻轻地敲击一下便发出声响”,则表现出了它们发出的叫声清脆悦耳。
尾联是写诗人对鸣蝉的看法。诗人说“寒蝉又有什么值得追求的呢?”这里的“寒蝉”指的是鸣蝉中的老弱病残者,也就是那些不能鸣唱的蝉。诗人说“只要谨慎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就行了,用不着去追求名利。”这两句表现了诗人淡泊名利、追求自由的精神境界和对鸣蝉的赞美之情。
这首诗通过对鸣蝉这一物象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以及对名利地位的淡泊之心。整首诗语言清新自然、朴素无华,富有生活情趣,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