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含名色未曾知,碗大花头重欲垂。
绞缚藉他红竹拄,笑如陶令折腰时。
【注释】
戏咏洋菊 其二嵇含名色未曾知,碗大花头重欲垂。
绞缚藉他红竹拄,笑如陶令折腰时。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对菊花的戏咏,以戏谑的手法来描写菊花。诗中“嵇含”即嵇康、嵇绍,为魏晋时期的文学家和音乐家;“陶令”即陶渊明,为东晋时期著名的诗人和文学家。此诗前两句写菊花的姿态,后两句写菊花的风骨。
首句“嵇含名色未曾知”,意思是说菊花的花色品种众多,我还没有见过哪种菊花呢。这一句用典,嵇含,字元康,三国魏人,嵇康是他的侄子。嵇康与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合称竹林七贤,他们饮酒、吟诗,不拘礼法,放达不羁,被当时人称作“七贤”。嵇康好琴,喜弹《广陵散》,弹罢长叹:“袁生,余子狂于耳!”后来因事被杀。嵇康的诗作有《赠秀才入军行》等。嵇康为人耿直,不慕荣华富贵,曾赋《赠秀才入军行》诗云:“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所以嵇康爱菊花,也爱松树。“嵇含名色未曾知”,是说菊花的种类繁多,我没有见过什么。
次句“碗大花头重欲垂”,意思是说这种菊花的花冠大得可以当碗了,而且花头下垂,好像要落下来的样子。这两句写菊花的形状。“碗大”形容花冠之大,这是从形状上来说的;“花头垂”是从动态上来描绘的。
第三句“绞缚藉他红竹拄”,意思说这种菊花的茎叶又细又短,像用红竹做的一样,用来支撑着它。这一句是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来写的。红竹是古人常用的建筑材料,这里用“红竹”比喻菊花的茎。因为菊花的茎细而短,故用“绞缚”来形容,“他”指别的植物。
末两句“笑如陶令折腰时”,意思是说这种菊花的花朵虽然美丽,但到了秋天就会凋谢,就像陶渊明在菊花盛开时节,自己采摘菊花而为之折腰一样。这里的“陶令”是指陶渊明,他是东晋时期的著名诗人。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中有“采菊东篱下”的句子。这句的意思是说菊花虽然很美,但是不能长久地保持其美丽,所以只能像陶渊明那样,看到美丽的菊花而为之折腰。
此诗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先写菊花的形貌,再写菊花的品格,最后用陶渊明自比,写出了菊花虽美却短暂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