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静自当缘不起,善缘何碍静为宜。
诚然应复无文字,邈尔含毫又底为。
【解析】
这是一首题画诗,从内容上说,此诗写诗人对书屋主人的品评;从形式上看,此诗又是一首题画小品。诗中“至静”二字,点明了诗人所观赏的对象。“善缘”即好缘分,指与书屋主人的交情,是诗人观画时的一种心情。
【答案】
译文:
宁静地坐下来读书、思考,自然就会进入一种境界。
真正的宁静,是自然而然形成的,不会因为外界的干扰而改变;好的关系,又有什么妨害宁静呢?
诚然,应该没有文字了,但作者笔下的笔墨,又有谁能够理解呢?
赏析:
首句中的“静”字,是全篇的中心语和关键词。次句“自当”二字,承接首句的“静”,进一步说明“静”的原因。“缘起”是佛家语,指一切因缘和合而成。佛教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由因缘而生,有因才有果,有缘才有份。“不起”是佛教语,谓心不动摇,不动念,不妄想。佛家讲“缘”,也讲“因”。这里把“因”与“缘”联系在一起,用佛家语来表达道家思想,意在说明人要安于淡泊清静的生活,才能保持内心的宁静。第三句承“善缘”而来,进一步阐述“静”的内涵。“善缘”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即朋友之间互相关心、支持、帮助的关系。这种关系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心境,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
最后两句是诗人对书屋主人的评价。“诚”为真实无妄之意,“复”为再、又之意。“应”为应该的意思。“邈尔”意为遥远的样子,此处是说作者的笔墨远不可及。“含毫”意为执笔写字,“底”同“抵”。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尽管笔墨已经写出,然而其意境却难以达到。
这首诗以书屋为背景展开想象,描绘了一幅淡泊明志、超然物外的意境,表达了诗人高洁的品格和淡泊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