迤南峻岭北长江,天堑真称险莫双。
底事古来恃险者,竖幡频见出城降。
【注释】
迤:曲折延伸。
峻岭:高耸入云的山峰。
天堑:天然的壕沟,指长江。
底事:何事,为何。
恃险者:依仗险要地势的人。
竖幡:竖起布条、布旗。
降:投降。
【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句容道中的景象,诗人通过写山势之陡,江水之急,以及古代凭仗险要地势的人频频投降的历史事实,抒发了对统治者倚靠险要地势以逞强暴行为的愤懑之情,表达了诗人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关怀。首联写句容道中的山势之陡和长江的湍流激荡之势。颔联由写景转入议论,指出古代凭仗险要地势来称霸一方的人往往因地势不利而频频投降,这是历史的教训。末联进一步抒写诗人的感慨和愤怒之情。全诗借古讽今,寓意深远。
首联写句容道中的山势之陡和长江的湍流激荡之势,“迤南”二字写出山路曲折,“峻岭北长”突出了句容道中地势险峻的特点。“天堑”(天然的壕沟)是长江的代名词,“真称险莫双”则强调句容道中的地势险峻。这两句为全诗定下基调,表现出作者面对险峻地形时所感受到的紧迫感与压抑情绪。颈联“底事”一句,直陈凭仗险要地势以逞强暴的行为是不可取的。“竖幡”是指树立布条或布旗,通常用于宣告投降等军事行动。这里用“竖幡频见”比喻历史上那些依仗险要之地来逞强施暴的人,他们之所以频繁地投降,是因为地势对他们太过有利,一旦失去这种优势,就难以继续生存下去。这一联既批判了历史,也警示了当下。尾联直接抒写作者的感受和感慨,将前面写景与议论的内容自然过渡到了对现实的思考和表达上。诗人通过回顾历史,表达了对于统治者依靠险要地势来逞强施暴的不满和反感,同时也暗示了对于人民疾苦的深切关怀。整首诗语言简练明快,寓意深远而含蓄,既有历史的借鉴意义,也有现实的警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