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觜翻翔萋菶枝,口衔金子咽犹迟。
一般名字两般物,谁主谁宾各不知。
注释:
- 陆治梧桐:即梧桐树,这里代指陆治。
- 蜡觜:用蜡制作的嘴。
- 萋菶(zhī zhǎi)枝:长满草木的枝条。
- 金子:这里指梧桐树上的果实,即桐籽。
- 口衔金子咽犹迟:形容嘴里含着桐籽却迟迟不咽下去。
- 一般名字两般物:一般的名字和实际的内容不一样,比喻名实不符。
- 谁主谁宾各不知:谁是主人谁也不认识,比喻没有主客之分。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古箑头三首》中的第三首。全诗通过对梧桐树的形象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名利场中人际关系复杂、缺乏诚信的感慨。
“蜡觜翻翔萋菶枝,口衔金子咽犹迟。”这是诗歌的第一句,描述了梧桐树枝叶茂密,鸟儿在枝叶间翻飞。鸟儿嘴里衔着金黄的桐籽,但吃起来却迟迟不吞下去。这里的“蜡觜”指的是用蜡做成的嘴,而“萋菶枝”则是指长满了草木的树枝。这两句诗通过生动的描绘,展现了梧桐树的生机勃勃和鸟儿对食物的贪婪。
“一般名字两般物,谁主谁宾各不知。”这是诗歌的第二句,进一步揭示了诗人对名利场中人际关系的看法。在这里,“一般名字”指的是名声和地位,而“两般物”则是指实际的内容和价值。诗人认为,那些表面光鲜亮丽、名望显赫的人,实际上往往并不了解他们的真正价值和内涵。而那些默默无闻、平凡普通的人们,却能够坚守自己的信仰和原则,成为真正的主人翁。
整首诗通过对梧桐树和鸟儿的描绘,以及对社会现象的深刻反思,展现了诗人对人生和社会的独特见解。他以自然景物为载体,表达了对名利场中人际复杂、虚伪浮夸的批判,同时也寄寓了对真诚、善良等美好品质的赞美。这种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使得这首诗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