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参善知识应同,便忆韬光山下重。
此路中能寻解脱,底须更问葛陂龙。

注释:

  1. 笋:竹笋,是竹子的嫩芽。
  2. 善知识:佛教用语,指能引导人走向正确道路的人;又作“善知识”,指有德行或有学问的人。
  3. 韬光山下重:意思是说,在韬光山上隐居,与世隔绝,可以寻得解脱之道。
  4. 此路中能寻解脱: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在这个世界上寻找解脱的道路。
  5. 葛陂龙:葛陂,地名,位于今安徽省合肥市长丰县。龙,这里可能指的是龙王庙,因为在中国民间传说中,龙王是掌管水的神仙。
    赏析:
    这首诗是钱选对三蔬图(即竹笋)的描写和赞美。钱选通过描绘竹笋的生长环境和生长过程,表达了他对自然之美的欣赏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同时,他也借此表达了自己对于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世界的超然态度。
    诗的开头两句是对竹笋的直接描写。诗人首先强调了竹笋的生长环境——善知识,也就是那些能够引导人们走向正确道路的人。然后,他又提到了自己在韬光山上的隐居生活,与世隔绝,寻得了解脱之道。这两句诗既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也表达了他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接下来的两句诗,诗人转向了对竹笋本身的观察。他观察到竹笋的生长过程,认为它就像是一个能够指引人们走向解脱之道的善知识。这两句诗不仅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赞美,也反映了他对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同时,这也体现了诗人对于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于世俗世界的超然态度。
    最后两句诗,诗人再次回到了竹笋上。他认为,在这个世界上寻找解脱的道路,并不一定需要去问葛陂龙这样的神仙。这两句诗既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美的欣赏,也体现了他对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同时,这也是诗人对于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于世俗世界的超然态度的一种表现。
    这首诗通过对竹笋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之美的欣赏和对于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同时,它也反映了诗人对于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于世俗世界的超然态度。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