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更徘徊刚就枕,隔窗□□雨已审。
吁思三寸沾则佳,犹尚未焉谁安寝。

【注释】

夜雨 其二

二更徘徊刚就枕,隔窗□□雨已审。

吁思三寸沾则佳,犹尚未焉谁安寝。

译文及赏析

作者介绍:

李商隐(813~858年),唐代诗人。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祖籍河内(今河南焦作)。唐令狐楚养子。曾从异性亲属学习,能文善武。与杜牧齐名,并称“小李杜”。因《北征》、《战城南》等诗抒写战争生活和人民疾苦,故被斥为“小盗”,后来得到昭宗任为秘书省校书郎,又因依附权贵牛僧孺罢去。最后投奔荆南节度使令狐绹幕下,因向令狐绹争宠失败而郁郁病死。

【赏析】

这是一首即景抒情的七绝,描写深夜里听到邻人房中滴答的雨声,勾起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

首句“二更”点明时令,是秋日夜晚,天将破晓时分;“徘徊”二字表明诗人辗转难眠,思绪万千。第二句“隔窗□□雨已审”中的“□□”二字形象地刻画出诗人在寂静的环境中听到滴答雨声后的心理活动——他猜想那滴答的声音一定是屋中人的心事。“审”字说明他对这种声音已经有所察觉。

前两句写诗人因听到隔壁的雨声而感到寂寞,引起遐想,第三句便自然过渡到对妻子的思念:“吁思三寸沾则佳。”这句的意思是:如果这滴答之声正是妻子的心声,那该多好!言外之意是妻子远在异乡,自己独守空闺,不能与她相会,只有那滴答的雨声才能代表她的心声,因此,这雨声才显得特别美妙。

末句“犹尚未焉谁安寝”进一步抒发自己的愁绪,意思是说:虽然这样想,但终究还是睡不着觉,只能躺在床上发发愁而已。这里的“未”字和前面的“犹未”呼应,“焉”字用得极为贴切。全诗以雨声起兴,借物抒情,表达了诗人对远别妻室、孤身漂泊在外的无奈和哀怨,以及内心的孤独和寂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