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是孤桐泉七丝,春温正应大弦时。
高山流水常成操,岂必知音待子期。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把握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主要内容及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结合重点句进行具体分析。
“石是孤桐泉七丝,春温正应大弦时”,首联写景。诗人以清琴峡的石头比作七弦琴上的桐木,形象地描绘了清琴峡独特的自然景观。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清琴峡中的石头犹如七弦琴上那根孤独的桐木,春暖和时正适合弹奏大弦乐章。“石”即“琴”,“是孤桐”是指琴的形状,“泉七丝”是指泉水流经琴石时形成的水纹,如同琴音般连绵不绝。“春温”指春风温暖。“正应大弦时”是指此时正是弹拨大弦的最佳时节。“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遇。“岂必”意为“不必”。此联通过写景抒发诗人对知音的渴望,表达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苦闷之情。
“高山流水常成操,岂必知音待子期”,颔联承上启下,进一步展开议论。诗人认为:虽然高山流水之曲常常演奏,但是不一定非得等到知音子期的来临才能演奏,只要有志同道合之士,即使没有知音,也可以奏出美妙的乐曲。此联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但仍然保持高洁情操,不慕名利,坚持自适的人生态度。
【答案】
清琴峡
石是孤桐泉七丝,春温正应大弦时。
高山流水常成操,岂必知音待子期。
赏析:
此诗开篇先写山势险峻,再写清溪潺潺,最后写石如琴键,泉水似琴弦,用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了清琴峡奇特的自然景观。
第二联紧承第一联,诗人运用比喻的手法,将清琴峡中的石头比作七弦琴上的桐木,形象地描绘了清琴峡独特的自然景观。而“春温正应大弦时”则表明此时正是弹拨大弦的最佳时节。“岂必知音待子期”则是诗人对知音的渴望,表达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苦闷之情。
第三联进一步展开议论。诗人认为:虽然高山流水之曲常常演奏,但是不一定非得等到知音子期的来临才能演奏,只要有志同道合之士,即使没有知音,也可以奏出美妙的乐曲。此联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但仍然保持高洁情操,不慕名利,坚持自适的人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