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干节近敛洪波,沙积川中兀已多。
大抵有源要求尾,小黄河剧大黄河。

【注释】

过卢沟桥 其一:卢沟桥,在北京市西南,为北京西北重要的交通要道。其北通昌平县,东连宛平、石景山诸山,西接永定河与西山,南抵宛平城。此诗作于元代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

其二:桑干,即桑乾河。源出蒙古国肯特山脉之巴颜喀拉山,流经内蒙古境内,入河北。

其三:卢沟桥是北京的重要通道和名胜古迹,作者在这里看到河水由北向南流淌,水势浩大而急湍,于是想到黄河的发源地——祁连山中也有一条河流。作者由此联想到黄河和这条小支流,它们虽都源于祁连山,但是它们的水流大小却迥然不同;所以,“大抵有源要求尾,小黄河剧大黄河”,意思是说,小河虽然也有源头,但终究是下游,它终将流入大河。

【赏析】

本曲咏卢沟桥,抒发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卢沟桥,位于北京市西南,是北京西北重要的交通要道。桥北通昌平县,东连宛平、石景山诸山,西接永定河与西山,南抵宛平城。元代张养浩有《过卢沟》诗:“燕台一望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万里寒光生积雪,两行高冢枕霜清。绿阴初月狐踪灭,紫蔓残阳雁影横。此地悲凉人事变,古今中外一沾巾。”这是一首咏叹卢沟桥的七言绝句。诗人站在卢沟桥上,遥望前方的燕京(今北京),心情十分沉重,因为这里曾是元军和明军交战的地方,如今已成了历史的见证地。诗人感慨万千,不禁想起历史上的许多故事来。他想起了汉代的将军们在这里征战杀敌的情景;也想到了古代那些为了抵御外侮而英勇牺牲的将士们。这些历史典故使诗人对卢沟桥产生了一种难以言表的情感。

这首诗的前两句主要写卢沟桥的地理位置和自然风光。“桑干节近敛洪波,沙积川中兀已多。”这两句的意思是说,桑干河的水流已经汇聚成洪流之势,在沙漠中堆积的泥沙也已经很多了。这里的“桑干”、“洪波”、“沙积”都是描写自然景观的词语。其中“桑干”指的是黄河上游的一个支流——“桑乾河”;而“洪波”则是形容河水浩大而激荡的样子。至于“沙积”则是指沙地上的泥沙积累起来形成了一片沙漠的景象。通过这些描述我们可以看出,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色是多么壮观啊!

接下来两句诗则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感受。“大抵有源要求尾,小黄河剧大黄河。”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大多数河流都有源头,但是它们的水流大小却各不相同;因此,小河虽然也有源头,但终究是下游,它终将流入大河。这里诗人采用了比喻的手法来形容小河的水流与大河相比显得更为细小。这种比喻手法使得诗句更加生动形象,同时也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效果。

整首诗通过对卢沟桥的描绘来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从整体来看,这首诗结构紧凑、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同时它还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意义:只有不断努力才能够达到更高的境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