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谏相如信不诬,习劳亦欲示烝徒。
若云今古非殊致,封建井田行得无。
【注释】
行围三首 其二:此诗写在汉武帝时代,丞相公孙弘为表彰相如的文才,特地为他筑了一座“行舍”。相如在行舍中作《子虚赋》,歌颂楚王狩猎的丰功伟绩,表现其雄才大略。
正谏相如信不诬:正当公孙弘要表彰相如时,有人对此事表示反对,认为相如的《子虚赋》是阿谀奉承之作,公孙弘为了维护相如的形象,就写了这首《解嘲》。
习劳亦欲示烝徒:意思是公孙弘想通过自己学习劳动的行为来给那些门下食客做榜样。烝,通“蒸”,蒸煮。
若云今古非殊致:意思是如果有人认为今天的人和古代的人不同,那么,我认为今天的人和古代的人没有什么不同。
封建井田行得无:意思是如果有人认为实行封建制和井田制是行不通的话,那么,我认为这是可以实行的。封建制是指分封诸侯的土地,按周朝的制度规定,天子分封诸侯,诸侯分封卿大夫;而井田制是指土地被划成方块,由八家组成一井,每一口井有一个井头,井上住八户人家。
赏析:
这首诗是公孙弘为表彰相如而写的一篇《解嘲》。《子虚赋》是相如的名篇之一,它以战国时代楚国的游猎生活为题材,描写楚王打猎的场面,歌颂楚王的威武、雄壮,同时,也颂扬了楚王的功绩,表现了相如卓越的文学才华。但是《子虚赋》一出,有人就对之提出了批评,说这是阿谀奉承之作。公孙弘为了维护相如的形象,就写了这首《解嘲》。
《解嘲》是一篇短小精悍的文章,语言简练生动,富有感情色彩。诗人首先肯定了相如的才能,接着又指出了公孙弘学习劳动的目的,是为了给门下食客做个榜样,让那些食客们受到启发和鼓舞,从而奋发有为,为国家作出应有的贡献。最后一句更是意味深长,言简意赅地表明了自己的观点:如果有人认为实行封建制度和井田制是错误的,那么,我就认为它们是对的。
文章虽然不长,但内涵十分丰富。诗人通过对相如的赞扬以及对公孙弘的劝勉,表达了他的政治理想和抱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