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池搆屋如临镜,那藉㫋摩亦谢模。
不示物形妍丑露,每因凭切奉三无。
诗句解读:
- 临池构屋如临镜:诗人在靠近水池的地方建造了一间小屋,就像面对镜子一样。
- 那藉㫋摩亦谢模:这里用“㫋摩”指代镜子,表示通过镜子可以看到自己的倒影,但并不能直接看到其形体,即无法直接看到物体的形态。
- 不示物形妍丑露:诗人强调通过镜子看到的是物体的镜像,而非其真实的形状。这里的“妍丑”指的是物体的美丽或丑陋。
- 每因凭切奉三无:每次通过镜子观察,都能感受到一种超越物质的纯粹和真实(即三无),这三无分别是:无欲、无知、无为,这是道家哲学的核心概念。
译文:
在靠近水的屋子像面对镜子一样,
不能直接看到它的形象只能看到影子。
展示不出它的美丽或丑陋,
每次通过观察都感受到一种超越物质的纯粹和真实。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深远的画面。通过临池构屋如临镜,诗人表达了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诗中的“那藉㫋摩亦谢模”寓意深刻,暗示了通过镜子看到的是虚幻的影子,而非实体本身。这反映了诗人对于现实世界的认识和态度——追求真理而不被表象所迷惑。
结尾处的“每因凭切奉三无”更是点明了诗人的哲学追求。这里的“三无”代表了道家的核心思想,即无欲、无知、无为。诗人通过这种表达,传达了一种超脱世俗、回归自然的生活态度。这种态度在当今社会尤为重要,提醒人们要珍惜当下,不被物质所累,保持内心的平静与纯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