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英霭霭镇氤氲,路转禅房花木分。
那共阇梨举公案,诸峰都见德山云。

德云庵

英英霭霭镇氤氲,路转禅房花木分。

那共阇梨举公案,诸峰都见德山云。

【注释】

①霭霭(ǎi ǎi):形容烟云缭绕的样子。

②氤氲(yīn yūn):指弥漫的烟云、雾气。

③那共:怎么能够,如何能够。

④阇梨:梵语音译,意为“上师”,佛教中对和尚或尼姑的尊称。

⑤举公案:即“拈花微笑”。传说达摩祖师到中国后,曾以手指天,手托地,示人心传,令弟子领悟佛法真谛。这里泛指谈经说法。

⑥诸峰:多座山岭。

⑦德山云:指佛家用语,谓佛性如山。这里借指佛理如山,高耸入云,不可企及。

【赏析】

这是一首题咏德云庵的七言诗。全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议论。首句写庵前的景色,第二句写从庵门前转弯处望见的山色。第三句写与僧人讨论佛理。末句写从寺庙高处望去,诸山峰顶都可见到佛理的光辉。

“霭霭”二字,状烟雾之浓,为写景的开端。雾气缭绕,使人看不清远处景物,但当视线越过雾霭,便可看到一片青翠的林木。诗人由远而近,由虚而实,把一幅清新的山林图展现在读者面前,给这清幽静谧的环境增添了几分生机。“路转”句承上启下,点明“转”字,说明作者已走出林荫小道,来到一座寺院之前。

“那共”二句紧承第三联而来。“那共”是“哪能”的意思,“举公案”是禅宗的一种说法。据《五灯会元》记载,达摩祖师面壁九年,一苇渡江来此讲学,时有僧问如何是佛法大意,祖师以手指空,示人心传。后人便用“拈花微笑”来形容佛家心传妙悟之意。“诸峰”句,承接“举公案”,说诸峰之上都可以看到佛理的光辉。这里暗含着佛理高深莫测之意。

此诗描写了一幅清幽的山林图,并由此引发出对佛法的思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