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松西指为求经,般若真诠泯色形。
假使虬枝解更向,定知糟粕是青宁。

【题解】灵岩寺在浙江苏州西南,为南朝梁代天监年间(502—519)所建,是吴地佛教的重要道场。本诗写摩顶松。此松树高耸入云,西面指天,据说是求法僧所植,其旁有古经幢。此诗即以“摩顶”二字起兴,言此柏高而直,上接霄汉,其枝如蟠虬蜿蜒于苍松翠柏之间,令人望而生畏,故称“摩顶”。诗人赞颂此柏之高、之直、之苍古,并由此联想到佛经的深奥,指出佛经并非徒具形象,而是蕴含着真谛,所以它既非色,亦非声,更非像,也无味;即使那虬枝再向天伸展,也无法超越它,可见佛家所说“糟粕”之“青宁”,实即佛性之妙用。

摩顶松

高松西指为求经,般若真诠泯色形。

假使虬枝解更向,定知糟粕是青宁。

注释:

摩顶:摩:触、摸。顶:头。摩顶,即摩顶礼,指拜佛。般若:梵语“pan-ra”的音译,意译为智慧、觉悟。真诠:指佛法的精髓。泯:消失、消隐。色形:指形体、外貌。虬:同“柔”,弯曲貌。

鉴赏:

首联点出摩顶松的所在和特点。摩顶,就是摩顶礼,是佛教徒的一种礼拜方式,就是手摸头顶,以示虔诚。这里说,这棵摩顶松生长在西边,是为了祈请佛祖传授佛法。

颔联是对摩顶松的高度和姿态进行赞叹的。诗人认为摩顶松高耸入云,它的枝条如同盘屈盘旋的巨蛇一样,向着天空伸展而去,好像在对佛说:“我不怕你!”然而,诗人并不因此而满足,他进一步想象说:“假如那盘卷的蛇藤能够再向上延伸一些,恐怕它也无法达到你的头顶吧!因为你要高于一切,要超越一切!”

颈联进一步赞美摩顶松。诗人认为,尽管摩顶松的枝条盘绕而上,但只要它不离开地面,它仍然是一棵摩顶松。因此,它虽然高大挺拔,但它并不是一个没有生命的物体,也不是一堆青苔或者一片枯叶。它是青翠的,它是生机勃勃的,它是充满生命活力的。

尾联表达了诗人对于佛性的感悟。佛性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是一个深奥的道理。然而,佛性并不是一种虚无缥缈的东西,它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存在。就像这棵摩顶松一样,它虽然高大挺拔,但它仍然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生命。因此,我们应该珍惜我们所拥有的一切,包括我们的信仰、我们的信念、我们的价值观等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