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校才闻褚遂良,旋教玉匣伴文皇。
戎温无赖千秋恨,岂碍经天日月常。
【注释】
- 定武兰亭帖:即《定武兰亭序》。
- 褚遂良:唐代大臣,唐太宗时官至右仆射。
- 玉匣:指古代的宝匣,装在玉匣里的文物。
- 戎温:指晋代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
- 千秋恨:指对王献之书法的遗憾,王献之虽工于书法,但未得善终。
- 经天日月常:比喻书法如日月一样普照大地。
【赏析】
这是一首咏史诗。全诗通过对褚遂良、王羲之父子以及王献之的评论,表达了作者对书法艺术的高度赞扬和对历史沧桑变迁的感慨。
首句“检校才闻褚遂良”,诗人首先提到了历史上著名的书法家褚遂良,称赞他才华出众。这句诗以褚遂良为引子,引出了对王羲之和王献之两位书法大师的评价。
次句“旋教玉匣伴文皇”,诗人接着提到王羲之,称他为文皇的伴侣,并指出他善于用笔。这句诗通过“文皇”一词,进一步突出了王羲之的地位和影响力。同时,“玉匣”一词也形象地描绘了王羲之作品的特点。
第三句“戎温无赖千秋恨”,诗人转而提到了王献之,称其为无赖之人,并对他的书法成就表示遗憾。这句诗不仅揭示了王献之的身世背景,也表达了诗人对王献之书法成就的赞赏之情。同时,“千秋恨”一词还暗含了王献之书法的流传久远之意。
最后一句“岂碍经天日月常”,诗人再次强调了王羲之、王献之两位书法大师的地位和影响。这句诗通过“经天日月常”一词,进一步强调了他们的作品如同日月一样普照大地,永远闪耀着光芒。同时,这也暗示了他们对后世的影响深远而持久。
整首诗通过对褚遂良、王羲之父子以及王献之三位书法大师的赞美与评价,展现了诗人对书法艺术的热爱与敬仰。同时,通过对历史的回顾与感慨,诗人也表达了对历史沧桑变迁的深深感慨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