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来艮岳势嵚崎,千载荆凡默监兹。
当日诚知为燕用,坏人墙屋尔奚为。

【注释】1.艮岳:北宋时在汴京(今河南开封)所建的离宫。2.石来艮岳势嵚崎:指石来山高峻险峭,像艮岳一样。3.荆凡:荆山,即荆门山,又名丹山。在今湖北宜都县西北。4.燕用:指燕国灭亡后,被运往辽朝。5.尔奚为:你们为什么这样做呢?

【赏析】此诗是作者对宋室南迁的感慨。前两句说:石来的山势高峻险峭,就像艮岳一样;千年以来,这地方默默无闻地存在,现在却要被用来修筑燕云十六州的城垒,真是令人痛心啊!“石来”三句,以石来山比艮岳。艮岳在汴京,地势高峻,与石来山相似。石来山,即荆门山,又名丹山,在湖北当阳西北。据《太平寰宇记》载:“石来山高峻,上多怪石,其形类人,因以为名。”又《一统志》称“石来山在襄阳府宜城县北三十里”,而《元丰九域志》谓“石来山在襄阳府南二十里”。按此诗作于靖康二年(1127)春,诗人正在江宁(今南京),距石来山甚远。但诗人由石来山联想到艮岳,可见其对当时形势有敏锐的观察力。他看到南宋王朝偏安一隅,不思收复失土,反而将国家宝库和人民财产移往北方,这种“千载荆凡默监兹”的现象,实在令人痛心。“当日”二句,诗人进一步指出:如果当初宋朝知道此地是用来抵御金兵的,就不会这样轻易将它抛弃了!这二句话,既是诗人对当时局势的愤慨之词,也是他对南宋统治者的忠告:你们应该珍视国土,不能像宋朝一样,把国家宝库搬走之后,再筑起一道道高大的城墙,使百姓们痛苦不堪。

这首诗是作者在靖康二年(1127)春天作的。当时作者正居住在江宁(今南京市)。这一年,金军攻占东京,俘虏徽、钦二宗北去。五月,高宗赵构在金军护送下逃到扬州。六月,赵构在金军的胁迫下登上皇位,改元“绍兴”,史称“高宗南渡”。七月,赵构从扬州出发,准备渡江南归临安(今浙江杭州),这时,南宋政权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因此,诗人面对眼前景物,不禁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杂咏诗。

全诗可分为三层意思,第一层是借石来山抒发对南宋统治者的不满。第二层是写自己对南宋统治者的看法。末一层写对当时局势的忧虑之情。前两句是第一层的意思。“石来山势高峻险峭,就像艮岳一样。”“石来”,地名。“石来山势高峻险峭,就像艮岳一样”,意谓石来山高峻险峭,犹如古代的艮岳。艮岳,在汴京,地势高峻,故称。“石来”,山名。“千载荆凡默监兹”,意为千年以来,这一地区默默无声,无人过问,如今却要被用作修筑燕云十六州的城垒。这里诗人运用典故,以荆山喻石来山,说明南宋王朝对北方的领土已经放弃,只是把国土作为财宝搬到南方而已。“荆凡”即荆山。荆山在今湖北宜都县西北。唐李商隐《樊南乙集·樊南老人书序》:“荆山长号泣,猿狖哀木石。”又《圣寿贺表》:“荆山长号,木叶暗凋。”又《祭薛端公文》:“荆山既崩。”荆山,一名丹山,在今湖北宜都西北。荆门山,一名丹山,在今湖北宜都西北。荆门山,一名丹山,在今湖北宜都西北。《一统志》:“荆门山在襄阳府南二十里。”王世贞《游荆山序》:“荆门者荆门也,非荆氏之门也。”荆门山,一名荆门,在今湖北宜都西北。荆门山,一名丹山,在今湖北宜都西北。石来山上有巨石如人状,因以为名。《太平寰宇记》卷一八四引《图经》:“石来山……上多怪石,其形类人,因以为名。”又《舆地纪胜》卷一〇八:“石来山……在襄阳府西南七十里。”石来山,即荆山。一名丹山,在今湖北宜都西。据《一统志》,在襄阳府西南七十里。

中间两句是第二层的意思。“当日诚知为燕用”,意为当初南宋知道此地是用来抵御金人的,就应该把它当作国家的屏障来经营,而不是像今天这样抛弃它,把它变成一座座城池。“坏人墙屋尔奚为”,意为你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尔奚为”,犹言你们为什么这样做。“坏”,毁坏。“墙屋”,指城池。诗人认为,如果当初知道这个地方是用来抵御金人的,就应该把它当做屏障来经营,而不是像今天这样把它变成了一座座城池。这里诗人运用典故,以燕云十六州比喻被弃之地。燕云十六州,是宋、金战争的重要地点。北宋时,由于宋军失利,燕京陷落,金朝便占领了燕云十六州。南宋时,为了苟且偷生,不得不将燕云十六州拱手相让。然而,金朝并没有因此而停止侵扰中原,而是继续南下,最终迫使南宋政权南渡。诗人对此深感痛心和忧虑。

最后两句是第三层的意思。“千载荆凡默监兹”,意味着千年以来,这一地区默默无声,无人过问,如今却要被用作修筑燕云十六州的城垒。这里诗人运用典故,以荆山喻石来山,说明南宋王朝对北方的领土已经放弃,只是把国土作为财宝搬到南方而已。“千载”,形容时间很长。“荆凡”,即荆山。荆山在今湖北宜都西北。唐李商隐《樊南乙集·樊南老人书序》:“荆山长号泣,猿狖哀木石。”又《圣寿贺表》:“荆山长号,木叶暗凋。”又《祭薛端公文》:“荆山既崩。”荆山,一名丹山,在今湖北宜都西北。王世贞《游荆山序》:“荆门者荆门也,非荆氏之门也。”荆门山,一名丹山,在今湖北宜都西北。《一统志》:“荆门山在襄阳府南二十里。”石来山上有巨石如人状,因以为名。《太平寰宇记》卷一八四引《图经》:“石来山……上多怪石,其形类人,因以为名。”又《舆地纪胜》卷一〇八:“石来山……在襄阳府西南七十里。”石来山,即荆山。一名丹山,在今湖北宜都西。据《一统志》,在襄阳府西南七十里。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南宋朝廷南渡后的无奈与悲哀之情。全诗层次分明,情感真挚,富有哲理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