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稽昨见墨池传,重过琅琊忆晋贤。
旧里方塘称洗砚,得名应在永和前。

【题解】

这是一首题咏会稽山中洗砚池的诗。诗人在重游会稽时,见到旧地的洗砚池,想起晋代名臣谢安,于是有感而发,写下此诗以记之。

第一句点出洗砚池的位置和名称。“会稽”是古郡名,今属浙江省绍兴市。洗砚池,又名洗墨池,位于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附近。相传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曾在此洗笔研墨。因王羲之爱鹅,故后人称该池为“鹅池”。

第二句写重访洗砚池的情景。琅琊,县名,在山东省临沂西南。晋代谢安隐居于此,后人称他居所附近的水池为“谢公池”,后又称“洗砚池”。诗人此次重访,自然又联想到历史上著名的书法家谢安。

第三句承上启下。“旧里”指会稽城西的兰亭。“方塘”即圆形池塘。“称”字说明这个池塘之所以得名是因为其形状像洗笔研墨所用的砚台。“得名”即命名之意。“永和前”指王献之《临河叙》所说的“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这里用“应”字表明作者认为这个池塘的命名与王献之有关,但并不是王献之的直接命名。

【注释】

会稽:古郡名,今属浙江省绍兴市。

昨见墨池传:昨天看见关于洗砚池的故事传了下来。墨池:相传晋代书法家王羲之曾在此地洗笔研墨。相传王羲之爱养鹅,每在池边喂鹅时手弄墨汁沾衣皆成黑点。

重过琅琊忆晋贤:重游琅琊山怀想晋代名臣谢安。琅琊:地名,在今山东省临沂西南。

旧里方塘称洗砚,得名应在永和前:在旧时的地方(方塘),因为形似砚台而得名。它的命名应该在王献之之前。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重游会稽山时写的,表达了对历史名人的怀念之情。

首联点出洗砚池的位置和名称。“会稽”是古郡名,今属浙江绍兴市。洗砚池,又名洗墨池,位于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附近。相传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曾在此洗笔研墨。因王羲之爱鹅,故后人称该池为“鹅池”。王羲之是书法史上的一代大家,他的书法艺术影响了中国后世近千年之久。因此,人们把洗砚池称为王氏墨池或王家池等。

次联写重访洗砚池的情景。“琅琊”是地名,在今山东临沂西南,是古代齐国国君的封号。据《史记》记载,齐威王封孙宾为琅琊侯,所以琅琊又叫琅邪、琅邪台等。《世说新语·言语》载:“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拟?’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后来,人们就根据这个故事引申为形容大雪纷飞。王献之在《兰亭集序》中写道:“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这两句话就是当时人们用来描述大雪的用语。王献之的《临河叙》中说:“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王献之于公元356年去世,所以这里的“永和”是指晋武帝司马炎的年号(280—323年)。

第三联承接上联,继续抒发感慨。“旧里方塘”指会稽城西的兰亭。“方塘”即圆形池塘。诗人在这里用一个“称”字来表示这个池塘之所以得名,是因为其形状像洗笔研墨所用的砚台。“得名”即命名之意。“永和前”指王献之《临河叙》中所提到的“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王献之在《兰亭集序》中谈到:“永和九年,岁在癸丑……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王献之在公元347年去世,所以这里的“永和”指的是晋穆帝的年号(365—372年)。

全诗紧扣着洗砚池这一主题,通过描写洗砚池的地理位置和历史变迁来表达自己对于历史的敬仰之情。诗中巧妙地运用了典故和比喻手法,使得诗歌更加生动有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