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退长桥未卧波,垂鞭风袅跨虹过。
每闻行潦愁溢溢,蒿目疏治竟若何。
【注释】
度永济桥:渡越永济桥。永济桥,位于河南孟津县东北黄河上,是古代著名的桥梁。水退长桥未卧波,垂鞭风袅跨虹过:水退了桥还卧在河中,我驾着车鞭轻轻飘动,像跨越彩虹一样飞渡永济桥。每闻行潦愁溢溢,蒿目疏治竟若何:每当听到水灾泛滥的消息而忧愁不已,我看着眼前治理河堤的工程却感到十分失望。
【赏析】
此诗作于诗人被贬为江陵县丞时。“永济桥”即《元丰行》中所云之“永济桥”,故址在今河南省孟津县东北黄河上,为当时著名桥梁。作者因遭人谗毁而被贬官江陵,途经此地,触景生情,写下此诗。
首联“水退长桥未卧波,垂鞭风袅跨虹过。”意思是说,当河水退去,桥依然卧在波涛之中,我驾车缓缓驶过。这里的“水退”指黄河下游的洪水退尽;“长桥”指的是长桥,这里特指永济桥。“卧波”形容桥身横卧在波涛之上。《太平御览·地部六》引《风俗通》说:“河津名永济者,言有永济民命之道也。”可见这座桥不仅长而且雄伟壮观,是古人用来保障民众安全的交通要道。所以,即使河水退去,桥仍然横卧在波涛之中,作者驾车缓缓驶过,这既是实写,又是虚写,实中有虚、虚中见实,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桥的喜爱之情。“垂鞭风袅跨虹过”的意思是说,我驾驭着马车,悠然地穿越着彩虹似的长桥。“垂鞭”是古代的一种车饰,用马缰绳下垂到车轮的两边,用以控制方向和速度。此处以“垂鞭”来比喻诗人的马车,形象地写出了诗人从容不迫的神态。“跨虹”出自《列子·汤问》,原意是说神鹊帮助老妇渡河,鹊衔鱼吞入腹中,便从天上飞回,口中衔着彩虹,以示其美。此处则以“跨虹”比喻自己驾船渡过永济桥。“跨虹”这个动作本身就很优美,再加上它又是一种神话中的典故,更显得生动有趣。因此,诗人在这里用了“跨虹”二字,既写出了他乘船过桥时的情景,又表现出他从容自得的心情。
第二联“每闻行潦愁溢溢,蒿目疏治竟若何?”的意思是说,每当我听到大水泛滥的消息而忧愁不已,我看着眼前治理河堤的工程却感到十分失望。“每闻行潦”是说每到这个时候我就听到有关水灾的消息。“行潦”指水流湍急、水位上涨的情况。“每闻”即“常闻”的意思,表示经常听到。这两句是说,由于黄河下游地区经常发生洪涝灾害,所以诗人一听到有关消息就感到忧心忡忡,心情沉重。“蒿目疏治竟若何”则是说,看着河堤上的工程还没有完成,心中不禁感到失望。“蒿目”即“白头”“白发”的意思,这里指白发,即年老的意思。“疏治”即“疏筑”“修筑”。这两句是说,看着河堤上的工程还没有完成,心中不禁感到失望。这两句与第一联相呼应,共同构成了这首诗的主要内容——诗人看到河堤上的工程还没有完成就感到失望和忧虑。
全诗语言平易自然,叙事抒情相结合,感情真挚而深沉,充分表现了诗人热爱家乡、关注国事、关心民生的美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