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世真儒数仲舒,精言三策岂虚车。
可怜好士秋风客,杂进长陵灶鬼书。
汉世真儒数仲舒,精言三策岂虚车。
可怜好士秋风客,杂进长陵灶鬼书。
【注释】:
- 董子祠:指汉代著名的学者董仲舒的祠堂。董仲舒是西汉时期的儒学家,以“天人感应”理论著称,被汉武帝采纳为顾问。
- 数仲舒:多次称颂或提到董仲舒。
- 精言三策:提出精辟的言论和策略。
- 虚车:空有名望但缺乏实际贡献的车辆。比喻徒有虚名而无实绩。
- 秋风客:秋天到来时,文人墨客多感慨身世,这里指董仲舒。
- 杂进:混杂、夹杂其中。
- 长陵:即今北京西南的长陵山,是汉代皇帝陵墓所在地。
- 灶鬼书:传说中灶神会向天神报告人间善恶,此处指迷信书籍。
【赏析】:
这首诗是对董仲舒的赞美与批评相结合的一种表达方式。诗人通过赞扬董仲舒的学术成就,表达了对他深厚的敬仰之情;然而,又通过批评他的言论空洞无物,以及他的学说受到当时统治者的推崇等行为,揭示了他在历史上所扮演的角色及其影响。
首句“汉世真儒数仲舒”,直接点明了诗人对董仲舒身份的肯定,认为他是西汉时期真正的儒家学者。这里的“数”字也暗示了诗人对于董仲舒多次被提及或称赞的记录。
第二句“精言三策岂虚车”,则进一步强调了董仲舒的学识和智慧,认为他提出的三策并非空洞无物,而是富有深度和实用性的。这里的“岂”字,加强了诗人对于董仲舒言论内容的质疑,认为这些言论虽然听起来很有道理,实际上却并没有真正解决当时的社会问题。
最后一句“可怜好士秋风客,杂进长陵灶鬼书”,则是诗人对董仲舒人格的批评,认为他在追求名利的过程中,夹杂了许多迷信和不实之言,这与他在学术研究上的严肃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里的“秋风客”和“灶鬼书”都是用来形容董仲舒在社会中的地位,前者指的是那些依附于他名声而获得地位的人,后者则是指那些被他的言论所误导的人们。
这首诗通过对董仲舒的赞美与批评相结合的方式,表达了诗人对于其学术成就和个人行为的复杂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