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问苍生问鬼神,贾生宣室席前陈。
始终只有江都相,善治春秋学行醇。

董子祠 其二

不问苍生问鬼神,贾生宣室席前陈。
始终只有江都相,善治春秋学行醇。

注释与译文:

  1. “不问苍生问鬼神”
  • 关键词:苍生、鬼神
  • 注解:这里表达了董子对政治问题的关注超出了普通百姓的疾苦。
  • 赏析:通过这句话,可以感受到董子对于国家治理的深层次关注,超越了表面的民生问题,更深入地探讨和解决国家的根本问题。
  1. “贾生宣室席前陈”
  • 关键词:贾生、宣室
  • 注解:这里的贾生指的是西汉时期的贾谊,他因直言进谏而被称为“贾生”。宣室是指汉文帝的御书房。
  • 赏析:这句话意味着董子在董子祠中展示自己的学问,就像西汉的贾谊在宣室内向皇帝陈述治国之道一样,体现了董子的学术地位和影响力。
  1. “始终只有江都相”
  • 关键词:江都相
  • 注解:江都是汉代的一个地名,这里可能指的是董子的故乡或是其政治生涯的归宿。
  • 赏析:这句话表明董子的政治生涯或生活重心一直停留在江都地区,强调了他在地方的政治影响和重要性。
  1. “善治春秋学行醇”
  • 关键词:春秋、学行
  • 注解:春秋是古代的一种历史书籍,也是儒家学派的重要经典。
  • 赏析:这里赞扬董子善于运用经学,特别是春秋学来治国平天下,展现了他的深厚学识和高尚德行。

创作背景与历史意义:

《董子祠》的创作背景可能是为了纪念董仲舒这位汉代儒学大师的政治理念和思想成就。董仲舒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还是汉代著名的政治家,他提出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改革措施,如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因此,这首诗不仅赞美了董子的学问和政治才能,同时也反映了董子对后世的影响和启示。

文学风格与技巧:

本诗采用对偶句式,语言简洁明快。通过对“苍生”、“鬼神”、“宣室”等意象的使用,以及对比“贾生”与自己(“江都相”)的不同,增强了诗句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此外,诗中还巧妙地运用了典故,如“苍生”、“鬼神”分别指代普通百姓和神灵,既增加了诗词的文化底蕴,也提升了艺术的深度。

文化内涵与象征意义:

董子祠中的“董子”,即董仲舒,是汉代儒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学说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的政治和文化发展。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窥见董子对于国家治理的深刻见解和高超技巧。同时,诗中还隐含着对理想政治的追求,即通过合理的政策和明智的领导来实现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