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城北转石桥边,秋水澄泓可放船。
夹岸黍禾含宿雨,飐波芦荻拂晴烟。
【注释】
自高梁桥泛舟至西海即景杂咏其一:自高梁桥泛舟到西海,观赏自然景色并抒发感想。凤城:即南京。转石桥:指石头城上的石桥。秋水澄泓可放船:意思是说秋天的江水清澈明净,可以荡舟。夹岸:两岸。黍禾:一种农作物。含宿雨:指被雨水滋润。飐波:摇曳着水波。拂晴烟:指轻风吹动着晴朗的烟云。
译文:
从石头城边高梁桥下泛舟到西海,观赏自然景色并抒发感想。
自高梁桥泛舟到西海:从石头城边的高梁桥上划船到西面,观赏自然景色并抒发感想。
凤城北转石桥边:石头城的北面有一座石桥,是古都金陵的南门——石头城门。
秋水澄泓可放船:秋天的江水十分清澈,可以荡舟。秋水澄泓可放船:意思是说秋天的江水十分清澈,可以荡舟,形容水面宽阔。
夹岸黍禾含宿雨:两岸的庄稼上挂着早晨的露珠,像是被雨水滋润过一样。
飐波芦荻拂晴烟:轻风拂动着水波中的芦荻和荻花,仿佛在轻拂着晴朗的烟雾。
赏析:
这首诗写于作者任翰林学士期间,当时正值秋季,诗人乘着小舟,从高梁桥泛向西海,沿途观赏了两岸的秋色和江面的景色。
首联“自高梁桥泛舟至西海”,交代了诗人游船的地点、季节、时间及活动内容。“自”为副词,表动作的方向,意为“从……来”。
第二联“夹岸黍禾含宿雨,飐波芦荻拂晴烟”,具体描绘了江畔的景象。“夹岸”点明方位,“黍”“荻”点明了植物种类,表现了景物的特征;“宿雨”与“晴烟”,既写出了时令特征,又表现出了景物的变化;同时,这一联中还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使景物具有了人的灵性。
第三联“自高梁桥泛舟至西海,观赏自然景色并抒发感想。”,诗人用简短的语言表达了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同时也流露出了诗人对人生命运的思考和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