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名晾甲枕山陂,遗迹贞观藉抚追。
若使当年无此役,何须重建魏徵碑。
【解析】
这是一道考查诗歌内容及写作手法的题目,要求学生结合注释和译文分析理解。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以下步骤:第一步,明确题目要求;第二步,把握诗中的重点词句;第三步,结合诗句分析理解。本首诗中关键词“唐太宗晾甲石”“贞观藉抚追”等。
【答案】
(1)这首诗是一首咏史抒情之作,以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的一次军事行动为题材,借古讽今,抒发对统治者的不满之情。
(2)第一句写唐太宗晾甲石的地点,即唐太宗曾在此枕山陂而眠,这里暗指唐太宗晚年的失政之举。
(3)第二句用“遗迹”一词,点出太宗当年曾在这里过宿,并留下了许多遗恨,即他发动的“玄武门之变”,导致李世民与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之间争权夺利,最终李世民失败被杀。
(4)第三句运用假设法,设想如果没有那次事变,就不会有后来的“安史之乱”,也不会有唐王朝的衰亡。所以诗人认为,如果当初没有那次兵变,也不必重建魏征碑了。
(5)“魏征碑”指的是唐太宗时期,魏征为相,力主减轻百姓赋税劳役,缓和社会矛盾,但被唐太宗所贬,最后死于流放地。所以诗人认为没有那次事变就没有魏征的悲剧了。
(6)此诗运用对比手法,通过唐太宗和魏征的事迹对比,表达诗人对唐太宗的不满,对历史的深刻反思,同时寄寓着诗人对国家兴亡的忧虑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