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冈东麓雨花台,闻道谈经曾致来。
岂识维摩不著座,争如太白祇衔杯。
六朝坊市谁兴废,九道江流自漩洄。
未审苑城偶南望,可应追悔此为哉。

梅冈东麓雨花台,闻道谈经曾致来。

梅冈是地名,位于今南京市东南;雨花台为南京名胜,位于雨花山区;梅冈东麓的雨花台,就是南京著名的雨花台风景名胜区。闻道:听说;致,到;来:这里指来访或来到此地。闻道谈经曾致来:据说他曾到这里讲过经书(佛教经文)。

岂识维摩不著座,争如太白祇衔杯。

岂:难道,哪里;维摩:佛教高僧维摩诘,姓陈名家,号香积居士,南朝梁人;着座:安坐不动;衔杯:李白《将进酒》有“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句,李白自称“吾与尔曹谓何哉?”(《与韩荆州书》)意在表明自己才高而位卑,所以李白自比为“衔杯”;争:怎么比得上、比不上。

六朝坊市谁兴废,九道江流自漩洄。

六朝:指南北朝时建康(即今南京)城及其郊区;坊市:古代城市中划分的区域,坊指商业区,市指居住区。兴废:兴旺或衰败。九道:古时以九州分天下为九道。江流:指长江。漩洄:漩涡。

未审苑城偶南望,可应追悔此为哉。

未审:不知;苑城:指南京城;南望:向南眺望。追悔:后悔。此为:这地方(指南京城)。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于明成化五年(1469)春至夏间游览南京城时的题诗。全诗共四首,这是第四首。从诗题可知,作者是诗人王冕(字元章),他是一位画家和诗人,又是一位农民。他的诗多写景咏物,风格自然清新,不事雕琢,语言通俗流畅。这首诗也是一首写景诗。

开头两句说,在梅冈东麓的雨花台上,传说他曾到这里讲过《金刚经》。相传唐代高僧玄奘法师曾在雨花台讲经说法,并在此圆寂。因此后人称雨花台为“佛地”,也称“讲经台”。

第三句写诗人感慨万分,对玄奘法师讲经台的遗风感到怀念和惋惜。岂知:怎料想,哪里想到。维摩:即维摩诘,梵语Vimāsajīva,意为“净名”,又称“香积居士”。南朝宋、齐之际的僧人,据唐慧沼《续高僧传·维摩诘传》说,他在金陵(今江苏南京)瓦官寺开讲《维摩诘经》,声振东土,使“四方云集,万国瞻仰”。后被拘禁在狱中,受尽折磨后仍坚贞不屈,最后从容就义。

“维摩”一词原出《维摩诘经》,故后人常以维摩诘作为佛教徒的代称。

不著座:不住座位上。着座:指坐在席上。不著座:指不居庙堂之上,也不居于寺院之中。

第六句用李白《将进酒》中的典故来表达诗人对玄奘法师讲经台的怀念之情。李白《将进酒》诗中有“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之句,李白自称“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见另一首诗《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这里诗人用“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来比喻玄奘法师讲经台的高峻,用“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来比喻讲经台虽高大壮丽却寂寞无人问津。

第七、八句写南京城的变迁。六朝:南北朝时期,公元420—589年,先后由刘裕建都于建康(今江苏南京),萧衍建都于南京,此后相继由刘宋、齐、梁、陈等王朝统治过。六朝时期南京城及周围地区繁华富庶,是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坊市:指城市里划分的商业区和居民区。兴废:兴旺或衰败。这里指的是南京城的历史变迁。

漩洄:水流旋绕曲折的样子。这里是说长江水势浩荡,曲折回旋地向东流淌。

末二句写诗人站在南京城的南望处,不禁想起当年玄奘法师讲经台的辉煌和今天的颓败,感叹往事不可追悔,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兴衰的感慨。未审:不知;苑城:指南京城;南望:向南方眺望。追悔:后悔。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