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岁金秋举狝苗,悠悠旌旆马萧萧。
承欢内外都无间,绳武觐扬亦孔昭。
示法子孙从启跸,随围宾客扈来朝。
新携回部鹘师赤,高处兴安试放雕。
【注释】:
木兰行围:古代帝王狩猎时所乘的马车。
启跸(bì):皇帝出行,先鸣钟鼓开道。
金秋:秋季。
旌旆(jǐng huì):旗帜。
萧萧:马叫声。
承欢:承欢爱,指受到父母的爱护。
内外:指宫廷内外。
绳武:以身作则,为后世楷模。
觐扬:觐见朝廷,宣扬功德。
示法:示范教导,子孙继承。
回部鹘师赤:回族的勇士。
兴安试放雕:在兴安放飞鹰。
【译文】:
每年的秋季都要举行打猎活动,悠远的旌旗和战马在秋风中发出阵阵响声。
从内宫到外朝都受到皇帝的恩惠没有间隙,以身作则,为后世楷模。
示范教导子孙跟随陛下的行列,随行的宾客也来朝贡。
新带的回族勇士们骑着红鬃马,在高高的兴安山上放飞了鹰。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八月初五日,即八月十八日,奉命扈从皇太后出塞时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全诗写景、叙事、抒情并举,语言简练流畅,意境雄浑壮美,表达了对国家安定、人民幸福、民族团结的美好愿望。
开头两句写每年金秋时节都要举行打猎活动,悠远的旌帜和战马在秋风中发出阵阵响声。这是对过去狩猎活动的回顾,也是对当前形势的一种比喻。
三、四句进一步描绘了狩猎活动的场景。这里既写了皇帝在内宫外朝受到臣民的敬爱和拥护,也表现了皇帝以身作则,为后世楷模的品质。
五、六句转入写作者的观感。这里既表现了作者对狩猎活动的赞美之情,又表现了作者对国家的安定、人民的幸福以及民族团结的美好祝愿。
最后两句写作者随皇太后出塞的情景。在这里,既表现了作者对狩猎活动的热爱,也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大事的关注和参与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