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堵林巅耸七层,极高明乃称吟凭。
一年曾是几回到,新爽何妨历与登。
东沼练光盈岸拍,西山黛色列峰凝。
八窗纳岂生分别,藉悟如来最上乘。
这首诗描绘了登玉泉山定光塔时所见的景色。雁堵林巅耸七层,极高明乃称吟凭。一年曾是几回到,新爽何妨历与登。
雁堵林巅耸七层,极高明乃称吟凭。注释:雁堵,即雁荡山,位于中国浙江省温州市乐清市。雁堵林巅耸七层,形容雁堵山之高峻,如同七层高楼一般。极高明乃称吟凭,表达了作者对高峻山峰的赞美之情。
一年曾是几回到,新爽何妨历与登。注释:一年曾是几回到,意味着每年来到这里的次数有限,但每次都能享受到不同的美景。新爽何妨历与登,表示即使天气变爽,也要去攀登和欣赏这座塔。
东沼练光盈岸拍,西山黛色列峰凝。注释:东沼练光盈岸拍,描写的是东边的池塘水面上反射出的光芒,犹如珍珠般闪耀,映照在岸边的石头上。西山黛色列峰凝,描述了西山的景色,山峦被染成深红色,如同涂上了一层黑色的颜料,显得更加深邃和神秘。
八窗纳岂生分别,藉悟如来最上乘。注释:八窗纳岂生分别,意指通过八扇窗户进入室内,不会感觉到任何分别和隔阂。藉悟如来最上乘,意为通过领悟佛法的最高境界,可以超越世俗的烦恼和困扰。
赏析:这首诗以雁堵山为背景,通过对山峦、池水、树木等自然景观的描绘,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丽和宁静。同时,诗歌也表达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敬畏之情。此外,诗歌还蕴含了佛教哲学的内涵,通过描绘佛教中的八窗、如来等概念,传达了佛教中关于超越生死轮回、达到最高境界的思想。整体来看,这首诗是一首充满诗意和哲理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