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障端宜别业脩,种松高已势齐楼。
三春也自红如濯,太古终饶翠欲流。
理趣所欣元是善,心期惟与静为谋。
于斯致远兼明志,津逮何妨问武侯。

注释:

背障端宜别业脩,种松高已势齐楼。

三春也自红如濯,太古终饶翠欲流。

理趣所欣元是善,心期惟与静为谋。

于斯致远兼明志,津逮何妨问武侯。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作者通过对树木的描写,表达了自己的心境和理想。

“背障端宜别业脩”,这里的“背障”是指背靠着屏障,而“端宜”则是适宜的意思。诗人在修造自己的别业时,选择了背靠屏障的位置,这样既可以避开外界的干扰,又能享受大自然的美景。

“种松高已势齐楼”,这里的“种松”是指种植松树,而“高已势齐楼”则是指松树的高度已经与楼一样高了。诗人通过对松树的描写,表达了自己的雄心壮志。他认为,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决心,就能像松树一样坚韧不拔,克服一切困难。

“三春也自红如濯,太古终饶翠欲流”,这里的“三春”是指春天,而“太古”则是指远古。诗人通过对比春天的红花和远古的翠绿,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他认为,自然的美丽是无法用言语来描述的,只有亲自去感受才能体会到其中的魅力。

“理趣所欣元是善,心期惟与静为谋”,这里的“理趣”是指道理和趣味,而“心期”则是指心愿。诗人通过对这两种元素的结合,表达了自己对于生活的态度和追求。他认为,生活中最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原则和目标,而这些都需要内心的平静和宁静来支持。

“于斯致远兼明志,津逮何妨问武侯”,这里的“于斯”是指这里,而“津逮”则是指传授。诗人通过对这两种元素的结合,表达了自己的志向和抱负。他认为,只要坚持不懈地追求,就能实现自己的梦想。同时,他也提出了一个疑问,即如果需要向别人请教如何实现这些志向的话,为什么不问问诸葛亮呢?这是因为诸葛亮是历史上著名的智者,他的智慧和经验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目标。
这首诗通过咏物的方式,表达了作者的志向和追求,同时也展现了他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和理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