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狝乘时岁一来,神皋素节静无埃。
迾千二百骑惟羽,布左右中官是材。
木叶已看吹籁落,野花还自冒霜开。
揆文奋武难偏废,点笔赓笺每召枚。
【释义】
秋天的狩猎,每年一次来临时,神灵的皋地,素洁宁静不染尘。
有一千二百名骑兵,是皇上的亲信,左右中官都是英才。
树叶已经看到风吹落的声音,野花还自冒霜开放。
揆文奋武难偏废,点笔赓笺每每召唤枚。
【注释】
- 行围:打猎时所设的警戒线。
- 秋狝(xiǎn):秋季田猎。
- 神皋:神灵所在之地。皋,土丘。
- 迾:通“罿”,古代一种长柄武器。
- 羽林军:唐代禁卫军的别称,由皇帝直接指挥,地位最高。
- 布:分布、布置。
- 冒:冒着。
- 揆:推测。
- 奋:奋发。
- 召:招来。
【赏析】
《行围即事》其一作于唐睿宗景云元年(710),是作者为皇帝撰写的一篇咏史诗。全诗四句二十八字,写景抒情,情景交融,富有生活气息和时代色彩。前两句写秋猎,后两句写侍从,中间两句写宫中侍卫。全诗意境清旷,气势磅礴,格调清新自然,风格豪放俊爽,是盛唐诗人中少有的佳作之一。
首联“秋狝乘时岁一来,神皋素节静无埃。”起句“秋狝乘时岁一来”即指秋季行猎,这是封建帝王的一项重要礼仪活动。“乘时”,“时”,指农事之秋,也指狩猎的季节;“岁一来”即一年一度。这两句写出了秋天狩猎活动的规律性和重要性。次句说在秋狩的时节,神灵所在的土地一片寂静,连尘埃也不沾惹一点,表现出秋狩时大自然的宁静和肃穆。“神皋”是指神灵居住的地方,这里指代京城长安附近的郊外。“静无埃”即指没有一丝灰尘污染,显示出长安郊外的清新美丽,与首句相呼应。“静无埃”中的“静”是形容词,“埃”是名词,这里用拟人的手法将“埃”人格化,使整个句子形象生动,富有诗意。“无埃”是修饰“皋”的状语,表明郊外的清洁。
颔联“迾千二百骑惟羽,布左右中官是材。”“迾”是通假字,通“罿”,古代一种长柄武器。“千二百骑”指禁卫兵队的数目。“惟羽”意为只有皇帝亲信的羽林军才能使用这种武器,说明禁卫兵队的精锐。“布左右中官”则是指左右中官都担任侍卫工作。“是材”即这样的材料、人才。“布左右中官是材”一句,不仅指出了宫廷侍卫的重要性,而且突出了禁卫兵队的精锐,表现了作者对禁卫军将士的喜爱之情。“布”、“惟”、“是”、“材”等词,在诗歌中起到了过渡和衔接的作用,将上半部分的内容顺利地过渡到下半部分,使得整首诗的结构严谨完整。
颈联“木叶已看吹籁落,野花犹自冒霜开。”上联写秋风萧瑟,木叶凋零的景象;下联写野花依然盛开的景象。这两句话虽然看似互不相关,但却相互映衬,共同勾勒出一幅深秋时节的美丽图画。诗人用拟人的手法描写风声,使人仿佛听到风在吹奏音乐;用拟人的手法描写落叶,使人感到落叶在飘荡;用拟人的手法描写霜花,使人感到花朵在绽放。这些拟人化的修辞手法使得整首诗更加生动形象,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尾联“揆文奋武难偏废,点笔赓笺每召枚。”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说,文学和武功不能偏废,写作和书法也不能偏废。这里的“揆”、“奋”、“笔”、“赓”等词在诗歌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使得整首诗的主题更加鲜明突出。“召”在这里是一个动词,表示被邀请或受到召唤的意思。整首诗通过对秋狩、秋猎等活动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重视军事和武功、轻视文治和文学的看法,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社会重武功轻文治、重武职轻文职的倾向的不满。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对封建统治者重视军事和武功、轻视文治和文学的看法和对封建社会重武功轻文治、重武职轻文职的倾向的不满,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