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建精蓝号报恩,节传浴佛礼祗园。
无生安得有生日,是法端知非法门。
花坞渐看红意减,林扉又觉绿阴繁。
昆明不异尼连水,八德恒供两足尊。
《浴佛日万寿山作》是清高宗弘历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的译文如下:早建精蓝号报恩,节传浴佛礼祗园。无生安得有生日,是法端知非法门。花坞渐看红意减,林扉又觉绿阴繁。昆明不异尼连水,八德恒供两足尊。}
弘历年谱及创作背景介绍:
- 弘历,即清高宗,清朝的第六位皇帝,他在位的时间是从1735年到1908年。他的在位期间对清朝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 弘历的创作多取材于当时的生活、自然景观以及佛教教义,这在他的诗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例如,他通过描绘万寿山的自然风光,反映出对生命的赞美和对自然的敬畏。
- 此诗的创作背景与乾隆帝的个人生活密切相关。他对于佛教有着深厚的兴趣,并常常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此外,乾隆时期的中国社会处于一个相对稳定和繁荣的阶段,这也为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 从文学角度来看,这首诗采用了七言律诗的形式,这是一种古典诗歌的基本形式,体现了诗人严谨的诗歌结构和丰富的艺术表现力。
- 这首诗的翻译可以这样进行:“早建精蓝号报恩,节传浴佛礼祗园。”意味着他很早就建立了一座名为“精蓝”的寺院来报恩,并且传承了浴佛和礼佛的传统仪式。“无生安得有生日,是法端知非法门。”表达了对于生与死的认知,认为生与死都是无常的,佛法中并没有真正的“非法门”。
- “花坞渐看红意减,林扉又觉绿阴繁。”描绘了万寿山上花坞逐渐失去了往日的色彩,而绿树荫影则变得更加浓郁,反映了季节更迭和自然变化的美。“昆明不异尼连水,八德恒供两足尊。”这句话中的“昆明”指的是云南省的一个城市名,而“尼连”可能是一个地名或别称。整句话的意思是说云南的昆明并不与其他地方相同,而是拥有自己独特的美丽和文化;同时,也表达了他对云南的深厚感情,将其比喻为常供人们礼拜的“两足尊”,即佛像。
-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对佛教教义的诠释,展现了弘历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敬畏以及对佛法的理解。这种深刻的情感和哲思使他的诗歌不仅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还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
- 在现代生活中,这首诗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它提醒人们在追求物质财富的同时,不要忘记内心的宁静和对生活的感恩;同时也强调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以及尊重和保护自然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