幡影钟声出树遥,披襟偶尔坐僧寮。
虚无梵贝空中唱,缥缈天花座上飘。
禽鸟杂歌传户外,箖箊爽籁下云标。
远公莲社今犹在,送客香风过石桥。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赏析能力。解答此题,需要对全诗内容和思想情感有全面的感知与把握。本诗为七言律诗,共八句,押韵平仄协调,格律工整。首联“幡影钟声出树遥,披襟偶尔坐僧寮。”写寺院的晨景。“幡影”指寺中飘扬的经幡,“钟声”指寺院的钟声。“出树遥”写出了寺院远离尘嚣。“披襟偶尔坐僧寮”,写出诗人在清晨的静谧中偶尔来寺院小坐的闲适之情。颔联“虚无梵贝空中唱,缥缈天花座上飘。”写寺院中的僧人诵经之声。“虚”“缥缈”形容声音空灵、飘渺。“梵贝”即佛珠,佛教徒念经时口中所咬之物。“天花座上飘”形象地写出了诵经之声在空中缭绕回荡的情景。颈联“禽鸟杂歌传户外,箖箊爽籁下云标。”“箖箊”是竹制的乐器。“爽籁”指清雅的琴瑟之声。“传户外”“下云标”描写了寺中僧人或打鼓或弹琴,乐声传出寺外的情景。尾联“远公莲社今犹在,送客香风过石桥。”写送别友人的场景。“远公莲社”即慧远法师的莲社,慧远法师是东晋高僧,创立了净土宗。“今犹在”写出了莲社依然存在。“送客香风过石桥”写出了诗人送友的情景。诗人在送别友人时,留下了“香风过石桥”的优美意境。
【答案】
①幡影:寺庙中悬挂的各种彩色旗帜;②钟声:寺庙里敲着报晓的钟声;③梵贝:和尚们嘴里含着念诵用的佛珠;④天花:佛珠摇动的声音;⑤箖箊:一种竹制的管乐器;⑥香风:花香四溢的清风。
译文:
寺里的幡旗随着悠长的钟声飘出林子,偶尔来到僧舍披衣小坐;
虚无缥缈的梵声飘向空中,天女散花般飘落在禅座之上;
鸟儿的鸣唱传遍了寺院的庭院,琴音从云中传来,清幽而宁静;
慧远法师的莲社至今依然存在,送走了朋友,阵阵花香随风飘过石桥。
赏析:
此诗描写了作者游览大觉寺的所见所闻所感,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
诗的开篇两句“幡影钟声出树遥,披襟偶尔坐僧寮。”描绘了一幅寺院晨起的景象。“幡影子映着寺中的钟声”,这是一幅画面,通过视觉和听觉的结合展现了寺院晨起时的宁静景象。“披襟偶尔坐僧寮”,这一句表达了作者随意而来,随意而去的心情,体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接下来四句“虚无梵贝空中唱,缥缈天花座上飘。”进一步描绘了寺院晨起的另一种景象。“虚无梵贝”,这里的梵贝指的是佛教的信仰,通过梵贝,读者可以感受到佛教文化的魅力。“缥缈天花”,这里天花是指天上的云彩,给人一种空灵的感觉。
接下来的四句“禽鸟杂歌传户外,箖箊爽籁下云标。”则描写了寺院的日常生活。这里的“禽鸟杂歌”,通过鸟语,传达出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亲近。“箖箊”,是一种竹制的管乐器,这里用来象征音乐的美好。“下云标”,这里的云标是指云朵,通过云朵的形象,表现了音乐的美妙。
最后两联“远公莲社今犹在,送客香风过石桥。”则描写了离别的情景。“远公莲社”指的是慧远法师的莲社,这是禅宗的一处圣地,象征着佛法的纯净和崇高。“送客香风过石桥”则是作者送别朋友的情景,通过香风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离别的无奈。
这首诗通过对寺院的描绘,展现了作者的生活情趣,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喜爱和对自然的亲近。整首诗语言清新脱俗,充满了生活气息和自然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