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载月弄扁舟,一例蟾光漾玉钩。
但觉圆明空外合,谁知今昔暗中流。
乍听蛩语催残日,懒看芦花引去秋。
既倦无须兴感慨,拈花早已悟浮沤。
诗句释义与译文:
- 年年载月弄扁舟,一例蟾光漾玉钩。
- “年年”表示每年都有,“载月弄扁舟”指每年都会用小船载着月亮,“弄扁舟”可能是指划船或游玩的行为。“一例蟾光荡玉钩”中的“蟾光”指的是月亮的光芒,而“荡玉钩”形容月光洒在水面上如同玉钩一般美丽。
- 但觉圆明空外合,谁知今昔暗中流。
- “但觉”意味着只觉得、仅仅感到。“圆明空外合”可能是指明月与天空的完美融合。“今昔暗中流”中“今昔”可能是指现在和过去,“暗中流”暗示时间的流逝,如水流般悄然无声。
- 乍听蛩语催残日,懒看芦花引去秋。
- “乍听蛩语”中的“蛩”,一种昆虫,其叫声被描述为“催残日”。这里可能指的是蟋蟀在夕阳下发出的声音,让人联想到时间的推移。“懒看芦花引去秋”中的“芦花”可能是秋天的象征,而“引去秋”可能是指秋风带走了秋天的气息,让人感受到季节的变化。
- 既倦无须兴感慨,拈花早已悟浮沤。
- “既倦”表明已经疲倦,不再愿意做其他事情。“无须兴感慨”可能是指不需要因为某些事情而感到感慨或悲伤。“拈花早已悟浮沤”中的“拈花”可能是指佛教的一种修行方法,通过观察花朵的形态来领悟生命的无常。“浮沤”指的是水泡,比喻人生的短暂和虚幻。
赏析:
这首诗以自然景象为媒介,表达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生命短暂的感慨。首句通过描绘每年中秋赏月的情景,引入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接着,诗人通过对月亮与光影的描述,表达了对时间与空间的和谐之美的理解。然而,当诗人意识到时光的易逝时,他开始对人生的意义产生了疑问。最后两句则通过对自然界现象的观察,表达了对生死无常的认识。整首诗通过细腻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