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山开善寺,移置得兹名。
一切有为法,本来无定评。
闲花明柰苑,真树护祇城。
偶读前题句,不牵今昔情。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分析概括诗句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考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主要内容及重点词语的含意。
第一句“蒋山开善寺”中,蒋山是金陵(今南京)名胜,开善寺在蒋山上。这句写寺院所在之地。第二句“移置得兹名”,移置指迁移,兹即这个,这里指寺院。这句写迁到此地而改名。第三句“一切有为法”,一切指所有的、所有的事,一切有为法就是一切有为的事情,一切有为法即一切世俗之法。这句写世俗之法都是因缘和条件所决定的。“本来无定评”,本来指本来的样子,本来无定指没有一定的标准。这句说世俗之法本来就没有一定的好坏评价。
第四句“闲花明奈苑”,闲花指随意开放的花卉,明柰苑是唐代帝王宫苑的名字,奈苑是唐玄宗的别称,所以此句写闲花盛开的景致。这句写闲适之境,花开花落,春去秋来,自然无常。第五句“真树护祇城”,真树指真实树木,祇城是佛家语,指净土佛土,这里指极乐国土。这句写真实的树木守护着净土佛土。第六句“偶读前题句,不牵今昔情”,“偶读”指偶然间阅读了这首诗。题句即题诗,“不牵今昔情”即不受今世之情所束缚。这句说偶然读到这首诗,就不必受到今世之情的牵累。
全诗通过诗人游览灵谷寺时偶然看到寺庙墙壁上题写的一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于世间一切事物的无常和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游灵谷寺时偶然看到壁题而作的。
“蒋山开善寺,移置得兹名。”首两句点明题意,说明题壁之作出自灵谷寺。蒋山,即今之钟山,在南京市西南郊。开善寺在钟山西麓,建于晋代,相传是南朝梁武帝萧衍所建,故又称萧寺。后经扩建,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道场之一。这两句诗表面上是写景叙事,实际上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一切有为法”一句指出一切现象和事物都不是永恒不变的,都有发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本来无定评”一句又进一步说明这些现象都是因缘和条件所造成的,都是暂时的、相对的。这就把客观现象和人生哲理联系起来,表现了诗人对世事变迁和人生无常的深刻认识。
“闲花明柰苑,真树护祇城。”“闲花”“明柰苑”两句是对上面两句的具体描写,也是对前面两句的进一步发挥。这两句的意思是:在这幽静的境界里,花儿在自由自在地开放,好像在向人们展示美好的未来;树木则像忠实的卫士那样护卫着这片圣地,使人们在这里得到精神上的安慰。这两句诗既形象生动地勾勒出了这幅画面,又以花和树的形象比喻人的感情,从而进一步突出了这首诗的主题。
“偶读前题句,不牵今昔情。”最后两句则是诗人对前面诗句所作的理解和解释。“偶读”表明这是一首偶然读到的诗,因而引起了作者的联想。“不牵今昔情”表明作者读了这首诗之后,并没有被它所束缚住自己的感情,而能够超脱物外,不被名利所羁绊。这两句诗既是对上面两句的具体解释,又是对整首诗的总结。
全诗通过偶然读到的一首偈句,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深刻领悟和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